前几天关于保研的讨论,让我想起了我在校期间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学四年,48个月,对于无cs基础的大一学生来说,前6个月基本都是在适应,学C/C++,学会使用编程软件等,大四的后6个月基本都是四处奔波了吧。减掉这12个月,还剩36个月。
那么我们要学的核心课程有:
高等数学上下/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
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算法/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
最最核心的就是这些课,另外各个专业不同的专业课就不算进去了,马原毛概近代史这些行政课也不算进去了。
这样下来,我们要在36个月里学习12门计算机核心课程。平均3个月掌握一门课。当然,还得减掉各种寒暑假,双休,节假日,各种活动,各种比赛。就算做2个月学习一门课好了。
短短两个月我们能把一门核心课程学到什么程度呢?
什么程度叫学好?考试考90分吗,还是手撸操作系统编译器,还是算法比赛拿金拿银,还是.......?
虽然我之前说学院的课水,其实我是绝对佩服绩点高的学生的,我自己都做不到每门课都认真听课好好学,而且这件事得坚持3年。以前和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都认同如果学院提高绩点在保研分数中的比重会少很多破事,用绩点一刀切也没毛病(当然这个想法过于绝对)。至少绩点是长年累月的东西,绝对公平说不上,各个专业给分都不一样,但是它能体现一个人3年全部的努力,而且是,所有人同台竞争。
在很多好985里,保研绩点比重都特别大,他们课内的东西学好都很不容易,因为课程和作业质量高难度大,比如大清,跪了。
所以大学干什么才最对得起自己的时间呢?做什么性价比最高,最值得?
学好专业课程,学好数学课,打比赛,搞科研,搞项目,变得很厉害。这是我大学最初对自己的期待,华师不是CS强校,因此更要让自己具有竞争力,不被其他985学生比下去。我估计这也是很多人对自己的要求吧。
越往后越迷茫。
收藏夹的经验贴干货贴越来越多,却发现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有一件都很难得。
即使是看起来最简单的,学好专业课程,好难做到。如果是跟老师的课堂进度并没有什么问题,有些课在老师那里都差不多成了文科课,自然我们追求的不是看懂书上的字就好了。就像学操作系统要手写操作系统,学数据结构要刷OJ一样,最初我们都是这么想的,肯定要和世界名校的进度保持一致啊。
深入学习一门课,最关键的点在于时间和效率。
事实上,时间很短,任务很重,人心很杂,而且,懒。
接下来就是学什么最值得的问题。
不搞搞项目,不打打比赛,总觉得没有竞争力,如果是毕业后找工作,简历肯定得好看吧,这个比赛那个比赛搞起来,这个技能那个技能全都点亮。如果是为了保研/出国,刷绩点,刷分,如果是考研,也是刷题刷题。
短短48个月(能全部用来学习的时间有30个月都很不错了),这么多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我必须承认,我觉得我自己做好的事情,无。就算是我花了很多时间的算法竞赛,我的能力也没有达到我期望的水平。我最初对自己的设想,每个专业课都要学好学懂,这点我更惭愧。自从我把ACM提到我大学生涯的最高地位后,我就再也没用心学过一门专业课。没时间,也没心情学了。考试肯定是过的,书肯定也是读的,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学好差很多。
【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好,就是像清华大学的课程一样,能在学完这些课后30天造一台CPU,能手撸Ucore,能把邓公的《数据结构》完完整整学好等等】
不过我清楚,能进清华计院的大部分都是搞了n年的竞赛党,要不然就省前几名了,这个天赋和基础是不能比的。但,清华的课程的确是国内本科生的最高水准了。
再给我4年,我也可以把清华的作业都做完。问题就在这里,我是没有那么多时间的。
我大学期间一直在调整自己的目标,比如保研这个目标仅仅持续了4个月,后来发现自己懒的学觉得没用的课,这种长期的折磨就不要忍受了。自从不打算走保研路后,我感觉自由了很多,又给自己定了一些其他目标,但每一个目标都没有很好的完成,时间比水流还快,我却像一块怎么都磨不亮的石头。
是根据自己未来心仪的方向做抉择呢,还是按部就班学好每一门课呢?
打个比方,我未来心仪方向java开发,就编译原理这门课,也许以后我工作根本用不到(假如),我需要花很多时间把它学好吗,还是说敷衍了事把时间分配给去学Java呢?
【仅仅是打比方,我完全不懂Java开发......而且我编译原理学的还可以......^】
本科阶段,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算够,怎么判断自己学到位了?时间不够的情况下怎么抉择?是要把一件事做到完美和精致还是每个都维持平均水平?还是根据自己未来的走向选择性学习?
有人能给出一个符合客观真理的答案吗。
至少我不能。我的学习路线仅仅只适用于我自己的未来。于是后来我的选择是,大学就做好一件事,确认这是一件值得努力的事情,然后把它完美完成。可以看出,没有绩点的束缚以后的确很自由......【然后也没有了保研和出国的选项,毕竟出国也是绩点为王啊==】
不知道各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又或者以结果评价过程,如果某人做了X这件事,最后某人取得了成就/赚了很多钱/去了很好的地方读书,那么我们说X这件事是好的,是正确的,值得推崇的,反之就批判X说它不合理?
对我们这种普通本科生来说,不会有博士生那样繁杂的科研任务,挺多事都像过家家一样走个形式。我们自己也处在一个不怎么成熟的阶段,无论是对待知识,还是对待自己的生活。虽然大家都在呐喊,都在呼吁(包括我),其实我们说的都是一种泛式口号,笼统的追求。而细节才是最致命的。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又想给清华的学生们膜一个,果然是天花板一样的存在。。
也许现在大一大二的小朋友看不懂我在写什么,一般来说,过两年就懂我什么意思了。
感受过自己的无能以后,会对时间产生真正的敬畏。
来自毕业狗的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伤感。时间不等人,唯有埋头苦干往前冲。【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