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自从离职后过上了快乐的生活(误)。目前在自由发散学习,等积蓄花光再找工作。于是学英语也列入了我的考虑范围内。但这是一个需要长久坚持的事情,我一直没有什么动力去做,直到上个月 @ryan4yin 转发分享了他的博客分享下我实践了四个月的英语学习心得。于是在想,我或许可以多练习英语去外企试试呢。所以,我启动了我的学习计划,到现在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二月份只有 28 天),分享下自己的学习路径和体会。

辅助学习 App 选择

大学到工作这段时间陆续体验过国内多个产品:百词斩、沪江开心词场、薄荷阅读、芝士派、流利说、开言英语等,其中对赌激励型的阅读产品我买过几次,但都坚持不下来,最长的有几十天,最短的就十几天。目前来讲我的诉求是听说练习,读写方面我不担心(下面也会提到),因此阅读类 App 都排除,只介绍词汇和听说练习的三个 App 。

百词斩,从大学就在用,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背词软件,虽然我很讨厌背诵类的学习,但它的形式还算灵活有趣,有多种题型帮助你建立符合遗忘曲线的巩固练习,而不是一个单词一个中文释义反正你就开背吧那么硬核的形式。而且我并不急功近利,我使用它时设置的每日背词数最高记录也只有 20 个,我更喜欢每日 10 个细水长流,反正慢慢来呗。唯一的缺点是我的缺点,我不喜欢背词,从小到大最讨厌背课文,文科类基本在及格线徘徊。我认为理解和重复使用才是正确的途径,像很多人死背化学公式、认为化学最难了(难道不是宇宙的基础学科物理最难?),而我基本靠定义和推导直接秒,推多了也就记住了。

流利说,大学时用过几次,在我所接触的学生圈子内,当年它最出名的是配音和真人对话, AI 练习反而是后面逐渐起来的。但到了现在看反而没人玩配音了,而真人对话也都是学生,虽然我很自闭,但作为职场人面对学生,反而变成对面比我更紧张了。它的 AI 练习还算不错,基本上如果一个句子它说我只能拿到 80 分,并且有标红的单词,那一定是我的流利度出问题了,对应单词也发音错了。至少在我的水平而言,它确实能分辨出我在说 /ðɪs/ 还是 /dɪs/ 还是 /ðɪz/ ,连读时不正确的失爆、读太快时漏掉的辅音它都能认出来,那就没问题了。

开言英语,字节收购后,我作为前字节员工在当时是有员工优惠的,所以也买过看了看,但也就用过一两天,等于把工资还给公司了。它也有 AI 练习,但是体验下来感觉很垃圾,我这么烂的口语水平它能评 97 分,然后一看排行榜全是 100 分,那请问你怎么给我持续提高的压力和动力呢?免费课程的感观并不太好,我也看不出来它的核心课程到底是什么,付费内容也已经过期了,所以我给它判了死刑。反正已经从字节离职了,说它坏话应该没人会找我调研用户反馈吧。

需要额外说明的是字典类应用,我在电脑上比较喜欢直接扔给搜索引擎啦,反正它会帮我列出一堆的词典网站,甚至也会出快搜卡片告诉我中文释义(地区 HK / SG + 中文语言下)。用手机练习听说的话,不可避免要在手机上查词。中英和英中查词在国内像有道词典等都做得很好了,英英词典我特意调研和使用体验了下,有三个 iOS App 是不错的:

这三个都有对应的网站,也是我平时查词会用到的网站,所以比较亲切。其中我最喜欢 The Free Dictionary ,只因为它足够大而全,我能查到一个词的 dictionary / thesaurus / acronyms / encyclopedia / wikipedia ,部分词的 translation 也有中文,那就挺离谱的。虽然大部分情况只需要某个词的其中一个英英释义就够了,但我闲得没事还能顺便了解它的其他所有释义和例句、它的文学引用、它的词源和结构、它的同义近义反义词,这不快乐吗。

我的基础水平

在制定计划之前,我需要认识到我当下的水平。

学生时代

大学四级我认为我能考到 600+ ,实际是 550+ ;六级我认为我能考到 500+ ,实际上是 450 左右刚过线。为什么强调我认为能考到的分数呢,这是因为我以前复盘过,我主要的薄弱点在听力上,可以说基本全都听不出,纯靠猜

或许我的语言天赋就不是特别好,对于中文也有类似的情况:听一首陌生的歌,即使是吐字清晰的慢歌,粤语歌我更容易听出它的歌词,一两遍就差不多了(没错,我的母语严格来说是粤语,我那个年代小学老师甚至用粤语上课);国语歌我不刻意去辨认的话,如果一上来就听不清,接下来就基本放空了,听个响。

我的英语阅读能力从中学开始就还可以,满分 90 的纯阅读题我一般能到 78 左右,当然这不算什么;很多人疯狂吐槽的完形填空怎么怎么难,我感觉跟阅读写作不就一个样子,该会的能对,该不会的只能下次一定了。

工作时期

码农应该都能明白,在 CS 专业的范围内总体来讲,中文资料的质量跟外文资料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加上我是偏完美主义的人,能通过官方文档搞懂的绝不参考二手资料。所以可以说,日常工作的参考资料 80% 都是英文,这对于维持我的阅读水平有很大帮助。

而为了能看懂一些简单的英文,我的电脑和手机上的系统都是调成英文语言、英文界面,这会导致所有安装的软件应用也都使用英文作为默认语言。这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我必须要靠英文 UI 指引来完成包括我的日常和工作上的所有操作,如果我完全看不懂,那就完全没法用。这也对维持我的阅读水平有强制性的作用,不懂的词汇第一次查,第二次用也该记住了。

能力评测

简单说下我做测试的几个 App 以及测试结果,从技术产品思维分析我认为它们还不能做到非常精准,所以多次测试以得到一个范围:

  • 百词斩:
    • 阅读词汇量 7000 ~ 8000 ;
    • 听力词汇量 4000 ~ 5000 ;
  • 流利说:
    • 词汇量测试:重复测试都是 10000 左右,说我是专八水平,这太搞笑了。在测试过程中很明显感觉到它的测试难度是逐级往上的,估计是答对了某个水平就能继续往下的样子。多次测试发现,一些上次测试出现过的词也会在这次测试重复出,可能是题库较小;
    • 英语水平测试:一个季度只让测一次, 19 年的记录是 Lv4 中低级,现在 23 年一月末最新记录是 Lv5 中级;雷达图进一步表明我的听力和口语是明显的弱项,让我意外的是发音和语法竟然在当前等级打满了,语法和阅读写作有关也合理,发音有可能与我从小就学音标有关,只要是我能看出音标的单词,发音至少能勉强匹配吧。但我不认为我的发音是标准的,一定会带口音,一定有发不出正确的音;
  • 开言英语:
    • 一个季度能测 3 次, 21 年测了两次分别是 B2 和 B1 中级,今年测了一次是 B1 高级,那就直接取中值了。它也认为我的词汇、语法、发音、流利度是在当前等级打满的,听力有所欠缺;

从读书到现在,一直感觉到词汇量测试有一个很明显的痛点,我不认识某个单词,但见过它的变体,于是就能从选项中推断出正确答案。而在题库里面,可能变体 A 是简单水平,变体 B 是困难水平,于是我能从 A 推导出 B 就造成一种我属于困难档位选手的假象。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个单词我没背过、也没在日常生活里见过,但它在技术领域有引申义,因为读技术文档需要搞清楚它的含义,于是我也能推导出它原本正经的释义。

不过我目前的痛点在于听说练习而非词汇量,我也相信随着多查多用也能慢慢地把词汇量涨上来,所以并不十分在意词汇量测试的具体数值和准确性。百词斩的测试结果告诉我,我的听力有很大问题,我是听不出来而不是不认识某个词。流利说的懂你英语 A+ 体系号称跟 CSE 对接,也能换算到 CEFR 体系,开言英语是直接采用了 CEFR 体系,前者给我是 B2 后者是 B1+ ,那我的水平区间大概算是 B2 吧。

制定计划

国外的课程说实话我也了解过一些,真人远程一对一练习可以单次按时间付费(貌似也有平台按期收,平台付给教师的玩法),也有类似国内搞的外教班那样小班学习的,就是价格死贵。前者我比较自闭,我希望我练习个两三个月后再去试试,后者我在不工作无收入的情况下还是别太浪了。结合上面两大节,综合下来我认为百词斩 + 流利说是足够的,百词斩不用付费,流利说的懂你 A+ 课程系列需要付费。

由于我的一天并不是由学英语占据,加上我看技术文档本来也是英文的,所以每天分配给练习听说的时间只要 1 ~ 2 个番茄钟就够,我的番茄钟不是传统的 25min 而是 40min 。初步估计可能早上一个,凌晨一个。

我暂时有了一个短期目标、中长期目标、长期目标的想法。按照 OKR 的写法,先简单列一下短期目标(仅二月份):

  • O: 借助流利说 App 持续进行英语听说练习,加强对常见表达的敏感度,提升语感
    • KR1: 在流利说上完成 1 周 7 天,每天至少 30min 的打卡;
    • KR2: 从 Lv5 地图开始, 1 周完成 1.5 个关卡,预期一个月后完成 5-6 关卡;
    • KR3: 自评看英文短剧,依赖字幕提示的比例从 95% 降为 85% ;

长期目标的话,看 CEFR 的 B2 等级其实也就对应雅思 5.5 的水平,说实话挺菜的,当年高二就有身边同学真实考过 6.5 ,而我当时按模拟测试也是 5.5 ~ 6.0 。就在前司,也有出国留学的朋友告诉我他可以达到 7.5 ~ 8.0 的水平。人总是要往上走的,所以按我的眼光来看,当然希望能够超越“智力巅峰期”,先达到 B2+ 水平,最终能站稳 C1 水平就谢天谢地了

而软件再怎么智能,以码农的眼光来看,其准确性必然还是不如真刀实枪地干的。所以中长期目标,我可能需要一个真正检验我学习英语的成果的考试,无论是模拟还是真去报名。不过也只是可能,毕竟我不是真的奔着出国留学的目标去的啊,其实根据自己能无字幕看英文视频、能跟外国人比较流畅地交流、能看懂长篇文章、能写篇幅较大的文章来评价的话,也算凑合对不对。所以我会考虑以下几点:

  • 真去考个试玩玩,硬标准上达到 B2+ 到 C1 之间,比如雅思的 6.5 或 7.0 对吧;
  • 用纯英文写若干篇个人博客(难点在于让它不像中译英);
  • 找真人远程练习,并得到对方的能达到某个程度(生活 or 工作交流)的评价;
  • 直接找个外企面个试也不错,再说吧,现在不想工作;

短期目标总结

执行情况

今天二月已经过完了。咳咳,目标要定的足够高,这样实现不了才有了理由。我定的 KR1 是全勤打卡,但是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主要是月末的几天,有一天突然断了,并且流利说那边拉的 1 个月体验版社群也已经结班解散了,突然就失去了打卡的动力。反思就是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毕竟我原计划是早上一次晚上一次,再怎么样也会预知到今天可能要挤压时间出来练习英语听说了,那就不应该有挪用的理由。

短期计划是从 01.30 开始,加上那两天,二月完成打卡 24 / 28 。

我定的 KR2 也没有完成,目前进展到了五个关卡,分别是:

  • 5-1 自驾游
  • 5-2 旅行计划
  • 5-3 自驾形成
  • 5-4 摄影
  • 5-5 便携与实用

最后一个 5-5 我只剩下作业课没有完成。所以其实是受 KR1 未完成的影响,我没有坚持最后四天的学习导致落下进度,理论上今天应该是能到 5-6 作业课的。

定的 KR3 比较玄乎,比较偏主观感受。要理解我的变化,你需要理解这里面的百分比是什么意思。我说“依赖字幕提示的比例从 95% 降为 85%”,那 95% 是什么体验呢,就是基本上我能够听出一个简单的短句,比如 nice to meet you , nice 的 /s/ 你可以只有一个很弱的气流, to 你可以介于 /tu/ 和 /tə/ 之间很弱的音都行, meet you 你也可以连读,这么简单的表达只要你不是改变了英美式口语理解的发音,我都能无字幕听出来。除非你读 /nɪsɪ tɑ meɪt jur/ 这么离谱的,那我确实甘拜下风对吧。但是长句读快了我得看字幕,没见过的表达我得看字幕,我怀疑是某些神奇的词汇结果一看是简单词但是没见过的短语组合得看字幕,每 100 句话里我需要看字幕的频次心里大概估算下来,就是这个百分比了。

那 KR3 完成没有呢,我认为完成了,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开始流利说的 5-1 关卡听力课我听 2 ~ 3 遍正常速度甚至是龟速,都没法理解完整的意思,到现在基本听个两遍就清楚了。这个变化我总结是由于之前长期不接触英语听说导致的,开始持续且刻意的练习之后你就能获得巨大的提升,本质上是“把基础给捡回来了”。往后大概率不会再有这么明显的提升吧,需要交给时间慢慢磨。这跟使用什么学习方式、使用什么学习工具无关,这时候我甚至感觉,我买个新概念课本天天读或许也有效果,但 App 的 AI 主要是帮助我发现我的发音到底对不对,这个还是有用的。

一个医美颌面科的意外收获

由于我死磕 /ð/ 和 /θ/ 两个音,这个月练习了无数 /ðɪs/ /ðoʊz/ /ðeə/ ,无数 /θæŋk/ /θɪŋk/ /θriː/ /ˈbreθˌteɪ.kɪŋ/ 之类的发音,我感觉突然之间好像找到了舌头该放在嘴里的正确位置。因为我是有一定的上颌前突,也就是俗称的龅牙啦,在我生命的短短二十几年,我总觉得舌头一直在顶着上牙呢,而且是一种无意识不自觉的行为。如果我控制舌头去顶下牙吧,我就感觉舌头是在中间翘曲起来的状态。突然有一天早晨,我尝试把舌头往后舒展,然后发 /ð/ 和 /θ/ 的音,再舒展,我突然感觉舌头好像能够以一个正确的位置放下来,舌尖刚好给下牙一个小小的往外推力,然后我就震惊了。那一天我甚至感觉我的上嘴唇在努力地给上牙一个往里推的压力。

粤语,国语与英语

我的涉猎广泛,所以了解一点粤语的语音音素和拼音也不稀奇对吧。其实粤语区的同学并不是必然前后鼻音不分, l n 不分的,比如「你」的粤拼读音是 nei5 ,「李」的粤拼读音是 lei5 ;「篮」的粤拼读音是 laam4 ,「兰」的粤拼读音是 laan4 ;「山」的粤拼读音是 saan1 ,「生」的粤拼读音是 saang1 。我觉得可以把这个技巧用在读英语上。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背课本瞎读的缘故,英语中经常有一些音我知道有 /m/ 但经常习惯性地忘记,变成 /n/ 或者甚至丢了。但其实我说粤语不太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汉语语音学,一个字在音节构成,分为声母、韵母,其中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韵尾。如果有同学仔细研究一下,会发现粤语中声母+韵腹+韵尾的组合似乎很多,也比普通话要复杂一些。

粤语韵母,下表中的每格,首行是国际音标,次行是粤语宽式音标。来自 Wikipedia

当然不是在比较粤语和国语的高下啦,它们没有高下之分,但通过粤语这个例子你会发现明明在方言中我们能发很复杂的音,我们在学外语的时候好像意识不到这点。比如「群」的粤拼是 kwan ,这里的声母 kw 国际音标是 [kʷʰ] 啦,但其实跟英语中 frequent 内的 /kw/ 差不多,发音方式也很相近。可我在快速读一个长句却纠结了半天,好像突然语言系统就转不过弯来了,读成国语的「啃」或「捆」,最严重的情况 /kw/ 整个都没了。如果有研究过的同学希望能告诉我原因。

另一个问题是多音节发音。我们汉语言无论是国语还是方言,基本上都是一个字一个音,而英文随便一个长单词能给你整出 4 ~ 5 个音,我觉得至少对我来说是一个考验。因为脑子里想着它们是一个整体,可是我的嘴巴和舌头跟不上这么快的节奏啊!比如 consequently 我们可以分为 con·se·quent·ly 四个音节,看起来好简单哦,但如果你要追求正确发音,你还在发前一个音节时脑子已经到下一个音节了,于是某个辅音就被你漏掉了,当然英语里也有失爆、吞音等技巧解决掉辅音的问题,但需要持续地练习,这个过程很痛苦。

另一个问题是语音结构的问题,国语的韵尾应该是只有 i u n ng 几种,粤语稍微多点,而英语就厉害了,按我们的分类方法基本上单辅音、复辅音都能作为韵尾。于是按照我们的发音习惯,我们发复辅音的韵尾都会很不自然,比如各种 +s 的复数形式,还有各种双辅音甚至三辅音结尾的单词,我们在汉语里根本就不会把一个清辅音放在最后面,甚至是一堆元音中间的。这个也会让我们很痛苦。

后续计划

这个月我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像是自然拼读法、词根词缀联想等。前者初步了解后我认为没必要专门学这个,我们从小学音标的就用音标就行了,它跟词源联想一样适用范围都很窄。脱离了英语中最基础的日耳曼词之后,一些外来词像中国的功夫 kung fu 你能自然拼读个鬼,词源你告诉我是不是汉语拼音?不过我对词源学感兴趣,待我了解后,现在立个 flag ,大概两三个月后再分享一下。

而我的下一个短期计划,等我下次更新吧,嘻嘻。短期肯定还是按流利说的课程来,但我会在往中长期靠拢的过程中逐步拓展其他渠道,去除流利说的依赖。实际上本文也是一月初形成了大概想法,慢慢一点点补全的,所以欢迎提供意见或建议,下个月再跟大家讨论哈。

    说起英语,这也是「码农」的一大门槛,尤其是如果当你想摆脱国内互联网公司往死里卷的氛围,那么你就更加应该学会如何增长自己的英文水平。
    作为一个毕业扎在外企的人,我来说说对于学生/已经毕业的人如何训练自己的英文。

    软件的推荐

    我个人只推荐两款:扇贝英语、Anki。
    扇贝英语开了拼写模式之后可以训练到单词的写法,这是很多其他单词软件做不到的。否则很容易陷入「看到单词会读,不会写」的情况。
    Anki的话,如果你有精力维护个人词库,这是绝对公认优秀的单词记忆软件

    至于其他类型以图像为记忆元素的APP,我个人一律不推荐。点名批评百词斩,当你看着一个单词四张图片的时候,是很容易猜到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的,但是当你只看单词时,就大脑宕机了。

    以考试为个人激励点/DDL

    学习英语贵在坚持,很多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便慢慢放松下来,没能保持一定的关注度。所以我建议是以考试成绩为目标来作为目标点,比如我报考一个3个月后的雅思考试,这样你因为花了钱大概率能够比摆烂多花一些时间在上面。

    为什么是雅思

    以雅思成绩为目标是我一直坚持的想法,因为在工作中,雅思的每一部分都能有所对应,下面会简单得描述一下作为一个IT人怎么把工作和雅思内容关联起来:

    • 听力: 听力分为 三部分
      • Part 1: 这部分是 对方问问题,你回答。在工作中,同事的闲聊, Retro 或者 Team Building 里面的 Ice Breaking 都是这部分的表现,同事会突然莫名其妙地问你一个工作/日常/生活的问题,你就得不加思考的给出对应的回复。
      • Part 2: 带话题的、有准备时间的个人演讲。 对应工作中的技术方案评审,周期性Review 等中大型会议,这部分通常是最容易的,因为是有指定话题的,也有准备时间。
      • Part 3: 针对 Part 2 话题的延续性讨论。对应工作中,你讲完你的方案,你这段时间 Review的产出,你的Tech Leader、Reviewer 会根据你的描述展开聊聊里面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 方案 的 Props Cons 都是啥。
    • 听力: 这个就更匹配了,外企难逃印度的咖喱味英文,而雅思里面对非英美口音的比例是有一定要求的,雅思考试里面就曾经出过 澳洲音的 data(英美发 date ta, 澳洲发 大 ta),印度音就更不用说,享誉全球。
    • 阅读: 这个无非就是你得阅读BA给出的文章、内容。还有技术人读的英文文档。
    • 写作:雅思的写作通常分对于一个话题你怎么看,你站哪边。这在工作中对应的一个场景就是:「你需要出一个方案,方案可能有3-4个可行性,你倾向于选择哪个,为什么」,妥妥的考试题目。

    所以说如果你可以把雅思分数考到小分 6.5 往上,那么你就是一个及格的外企IT人。为什么要求小分6.5,因为很多中国考生是通过听力和阅读9分来把整体分数拉高的,实际上口语和写作很差。

    工作与闲聊

    很多中国人的英文自信心都被打击得很严重,原因在于每当你需要讲英文的时候都是一个「临时」的场景,那么对于这种随机混乱的话题,我们脑子常常不能很快的相处对应话题的词汇,长此以往,我们说英文的自信心就备受打击。
    但是在职场上,我们的场景往往都是已知的,接下来要开怎样的会,要做怎样的讨论,我们脑子里面已经自己准备好大量的词汇,那么我们的英文也没有很糟糕。

    语法的正确性问题

    英文世界里面存在一个偏见「如果这个人长期讲话语法都是完全正确的,那么他肯定是中国人」。没错,老外讲英文的时候也很随便,很多时候也不是很在意语法,只要你的语法错误不会导致语意歧义就完全没问题。

      Kilerd 点名批评百词斩,当你看着一个单词四张图片的时候,是很容易猜到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的,但是当你只看单词时,就大脑宕机了。

      感觉工具本身不应该被批评吧
      看个体用法了
      用来看图说话的话挺好的(溜

      14 天 后

      hsxfjames 百词斩,从大学就在用,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背词软件,虽然我很讨厌背诵类的学习,但它的形式还算灵活有趣,有多种题型帮助你建立符合遗忘曲线的巩固练习,而不是一个单词一个中文释义反正你就开背吧那么硬核的形式。而且我并不急功近利,我使用它时设置的每日背词数最高记录也只有 20 个

      感觉对比来查单词学单词正反馈高
      https://breakingnewsenglish.com/2303/230313-world-obesity-word-pairs.html
      (今天上午在试这个网站的题目工具 感觉很让人振奋
      (目前精听材料的自定义可以用aboboo(就是感觉软件操作不太流畅
      (但是精读材料的自定义工具还没有找到合适的(textivate.com收费太贵裂
      (找到这种形式的工具是因为阅读听力避免不了要练习精听和精读 对比中文习得的操作来看的话 感觉传统精读精听方式都有一些不必要的工作 类似对一些词汇表达的主动积累这种行为 感觉好刻意:-|

      hsxfjames 额外说明的是字典类应用,我在电脑上比较喜欢直接扔给搜索引擎啦,反正它会帮我列出一堆的词典网站,甚至也会出快搜卡片告诉我中文释义(地区 HK / SG + 中文语言下)。用手机练习听说的话,不可避免要在手机上查词。中英和英中查词在国内像有道词典等都做得很好了,英英词典我特意调研和使用体验了下,有三个 iOS App 是不错的

      查单词的话本地词库也挺方便
      https://forum.freemdict.com/

      语法的话 看成语言规律的话就还挺舒适的
      https://www.englishclub.com/grammar/
      (这里语法的内容结构很清晰 感觉比剑桥在用语法系列还要系统 友好

      对于长难句训练或者语法训练 最近发现的一个工具是Reed-Kellogg structure diagram

      (这个教程刚好够用了
      (用来辅助自己阅读分析长难句有正反馈 杨鹏gregmat那本长难句的书自己用作练习材料

      © 2018-2025 0xF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