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留学经历,但今天和三位有留学经历的同事聊了一下这个帖子,均从事技术岗,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

同事A,华科本,加拿大留学硕士,在德勤、百度、腾讯就职过,工龄>5年。她的观点是:

  • cs留学就去美国
  • 毕业后留下来wlb从此人生乐翻天。

同事B,美本,哥大硕,在苹果、顺丰、腾讯就职过,工龄>5年。他的观点是:

  • 建议留学
  • 留学付出的努力在今后很有帮助
  • 你的原规划

HSLix 在目前学校课程尽力学(考试该突击复习尽量考好),平时按CS自学指南等,看国外优质公开课,多敲代码,甚至去github逛逛写写,再打打数学建模、蓝桥之类的比赛,刷刷算法题

留学也是需要做的,甚至压力会更大但是效果更好。

  • 留学还可以选择回来,但是不留学后面想出去很难。
  • 直接美利坚cs,港三不算是留学,一些机会在美国会很容易但是在国内很难。
  • 如果想回国的话至少在国外待一段时间,例如5年,或者留下来wlb

同事C,美本,哥大硕,在腾讯就职过,工龄1年多。她的观点是:

  • 建议留学,因为只在美国待过所以不好评价其他国家/地区
  • 一年制太短,一进去就要开始准备找工作
  • 留学还是很有意义,开阔眼界,是难得的体验,如果今后在国内长期工作是体验不到的
  • 关于水硕,看个人,水可以很水,但大部分人不会交着昂贵的学费虚度光阴
  • 回国原因:1、疫情3年太久没回国比较想回来。2、国内招聘进度比国外快,拿了国内大厂offer就回来了
  • 假设没有上述回国因素的影响,会在美国待几年,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国

以上是我三位同事的观点,基本上是原话调整了一下顺序和精简了一下。

然后我的观点是,如果家里条件允许,我觉得多体验不同的经历是很好的,工作后再想去留学确实是比较难的,也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对站长这个观点认同++

0x0001 另一个视角,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硬生生去卷当前走向收窄就业机会,ROI 想来其实也不是很高;在整体经济低迷的时间,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拿来沉淀自己,从内心出发,投资在认知提升、艺术熏陶、影响力积累、身体健康、恋爱体验啥的,说不定会更好。过了这段低迷周期,再谋求一些发展和变现会轻松许多。

    Elite
    我要补充一点就是美国留学要考虑一下时代不同。我自己也在关注美国的就业市场,现在CS美国现在new grad 找工作的难度是国内的10倍以上,我认识很多人都是进ICC(外包公司)挂着,或者读Phd继续苟,甚至很多人为了有一份本地实习去做那种没工资的实习(更有甚者去倒贴实习)。另外H1B现在抽签的成功率低于百分之10,也就是就算找到工作,很多人其实三年后就得走了。加上读硕士的时间成本(一般至少1年半)和金钱成本(想找工作不去大农村读,70w预算起步),再加上zz因素(明年大概率懂王重新上台,可以了解一下他之前对H1B推出的一些离谱法规),这是一笔风险很大的投资,所以考虑的时候建议尽量了解清楚所有细节再做决定。

    另外工作后去留学其实不难,甚至有优势。有工作经验对于找工作,申学校都非常有帮助,北美现在难的就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甚至可以通过一些day1cpt之类的手段过去1年毕业然后直接工作。我们组(tiktok)在西雅图今年招了两个都是国内腾讯工作两年然后去那边读master毕业工作的。

    在疫情前,或疫情时美联储大放水的时候上岸比现在容易非常多,所以最好不要拿以前的情况来作为参照。当然,家里有钱肯定是美国机会最多最好的,这个不用说的。对于美国留学工作有兴趣的推荐多逛逛一亩三分地之类获取最新信息。

    我还没有去美国留学,但是可以大概提供一些我了解到的信息(仅限于2023年):

    1. 美国应届生一般 简历 -> 面试 是 100:1 也就是投一百份简历能拿到一个面试。 面试 -> offer 是10:1, 所以要拿到一个offer,你大概要投一千份简历。在国内投简历基本上10 - 20 个就有面试了。(因为你没有身份问题)
    2. H1B中签率14.6% 你有三次机会可以抽签,不过就会很麻烦,并且这个H1B抽签是滚雪球的,上一届抽不到这一届会继续抽。
    3. Google校招开放时间 8.18 - 8.21 几天就关闭了突发!谷歌2023校招岗闪电开放,招聘解冻!上岸必备checklist给你准备好了!
    4. UCI -- LinkedIn (最好找工作的加州的知名学校)23年计算机专业毕业430位校友,能找到知道名字的大厂的人应该不到50个, 其他学校也可以用领英看就业数据

      Elite 然后我的观点是,如果家里条件允许,我觉得多体验不同的经历是很好的,工作后再想去留学确实是比较难的,也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对站长这个观点认同++

      这一点我们还挺相似感觉hh,对我而言现阶段也是在想着看,在工作之余能有一个空间在我说的那几方面有所体验(平衡住传统家庭的期待的前提下,在30岁前其实都不着急结婚成家),这时留学与否好像不是太重要,只是具体手段的一种。

      心态上处于比较接纳多元价值观的状态,知识方面有互联网和开源社区作支撑,人的方面身边同事朋友圈子,也能接触到一些有相关背景的人。唯一可能缺憾的是学历 title 方面,但似乎现在需求不强,可能更多在于类似定居 hk / 海外的一个跳板的需求,这种情况下一年制硕士应该算合适。

      clean

      clean 我要补充一点就是美国留学要考虑一下时代不同

      这一点是肯定要去考虑的,过来人的经验也只是参考。

      clean 另外工作后去留学其实不难,甚至有优势

      这个我指的不是申请难度,而是现实的其他压力,例如家庭。

      HSLix 感谢你的这个帖子,我也跟你有一样的疑惑,是要直接就业还是去读一年硕士。我想的是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刷个学历总不是坏事,于是就决定留学了。
      从留学的角度来看,绩点至少是需要刷到85分以上的,所以课程要选择分高的,能事情少更好。数学建模的话可能美赛的参考价值高一些。其他类似于蓝桥杯或者泰迪杯等国内的比赛认可度不高。
      绩点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科研和实习经历,当然具体的也要看学校。科研,一定要找愿意手把手带你的,替你找要投的期刊和会议的,瞄准截稿日期一起冲的,可以找稍微push一点的,要有成果。
      实习的话,自己能力有限,当前又在忙碌科研和雅思,大概率要付费找大厂实习,没什么特别好的经验,希望你能够找到,加油!

        6 天 后

        感谢大家的分享,这段时间我也结合了cswiki、大家的信息和互联网做了一下总结,在2023结束之际给这个帖子一个结题

        先说我现在的答案吧,我选择在这一年向留学努力,正如0x0001站长所讲未来的事很不好说,而且也如Elite分享的,原规划在留学规划下也要进行(绝对很累,但也一定很充实),再加上我也有外企工作的倾向,无论如何向这方面努力是很有必要的

        然后,感谢大家分享关于美国留学的信息,真的很大地补充了我的认识,此前只从网上和新东方在学校的宣传了解到美国工资高以及费用高(真的很难负担),现在也了解到就业形式在美国同样严峻,24的政策也风云变幻,但要是能找工成功,仍能有所回报

        总之,我在坚持上述两项规划时,也会保持对新加坡和美国的关注,或许相同的问题在明年底还会出现,但这一年不会迷茫了,就是感觉鸭梨还挺大的,唉,总之加油吧

        2 个月 后

        正是过年期间,先祝各位龙年大吉,新春快乐!!!祝同学们下学期科科满绩,老师从不点名!祝打工人们永不秃头!

        同时也对上学期做一个回顾,并对下学期做一个展望,往后就先在本贴做思考、记录与分享好啦,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回顾

        • 2023-2024一学期,平均分从81拉至84,可惜有几门课是在目标不挂时考过的,不然或许这学期就能提到85。另外此时其实还有门课没出分,下学期再算吧。
        • 本次提分迅速,应归功于这第一次十分艰苦的期末复习,特别是四学分的数据结构与算法,通过和学习伙伴一起研究ppt,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在实机和笔试上都拿到了本不敢想的成绩,最后成功满绩90分!可喜可贺。像这样先个人做好基础知识的学习、梳理、小量刷题,再两人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剖析考点,相互讲解真的十分有效
        • 也感谢我的学习伙伴!我们是这学期正式构成统一战线,虽然目标小有不同(他的目标是保研至某校),但在提升GPA,平均分,丰富科研经历,打比赛等多方面十分契合,互相监督,相互鼓励
        • 在刚过去的美赛中,深刻感受到了数学的重要性,所以搞了《程序员的数学》学习,复习(预习)下线代,也预习下学期的概率论,将来的国赛和下次美赛一定能做得更好

        展望

        • 2023-2024第二学期,首先要好好利用重修的机会,刷刷分。重修所有计划科目的终极目标平均分应该是88/89,再往上就靠未修的课程咯
        • 课程上,对课内要求,每门课都要尽可能高分满绩,除了高效的复习,平时的预习学习也能让最后的复习轻松不少,这一点上与学习伙伴达成了高度共识,故下学期我们会互相监督,在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的合作模式下,完成对非思政类课程的预习与学习,课后题必须搞定
        • 对课外部分,计划在本次假期和下次学期中,暂定至少会自学CS61A,mooc的程序设计与算法(二)算法基础,南京大学的操作系统。视情况添加算法4,算法导论,csapp等的学习。
        • 以及雅思,通过一学期的刷题备考,目标下个暑假能一次搞定雅思,拿到7.0,而且也要借此机会推进英语听说读写实际应用能力的增长。GRE后面再考
        • 课程外,要养成刷算法题的习惯,不光是为了备战蓝桥杯,CCF,还要通过题目来理解算法,这个学期虽说数据结构与算法满绩,但课程本身对算法学习没什么益处。
        • 还有学习并应用Vim,这方面就参考这个简明Vim练级攻略好了
        • 接着也要养成记录博客的习惯,虽然现在写不出什么技术含量高的文章,但是也能锻炼笔头的表达能力并巩固已学内容
        • 以及计算机二级WPS的考试,证本身没什么用,但通过考证学习word,ppt,excel的使用十分有用,虽说过去一年为小组为自己的课程作业做了一些ppt,其中也有得到同学的肯定,但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ppt仍是一个难题,写论文也会用得到
        • 实习方面,下个暑假计划找一个实习体验参与软件的实际开发,只要是个正经的软件开发公司就好,但如果下个暑假选择刷科研履历就只能放弃
        • 科研履历方面还比较头疼,与学长等探讨后,觉得本科生进组科研与大创的投入产出并不高,故暂不考虑。这样就只剩下线上科研,暑期科研,学校的官网也有一些合作的项目与通知,比如GEARS,要抉择的便是用什么时候的时间来提升科研背景了,取舍实在艰难

        总之,未来真的十分充实呀,以前还想学到安全,打CTF,学人工智能,学做自己的网站……唉,完成现有的东西再说咯

          HSLix 龙年大吉!看着楼主的更新,有种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感觉。

          在另一个线下坛友群里转发本楼,某热心群友根据其身边统计学的一些建议,或许可以作参考:

          根据未来规划雅思考完就差不多了,听说读写实际应用还要看环境,先以数学和源码为先会不会好点,高效完成PPT和日常记录可以结合;实习最好是把学到的产出之后从技术大佬群里内推,大二下是最后选择科研和工作的DDL

          现在这个环境,家里没有压力的话,推荐科研,没能力在一年之内完成科研和工作的转型,还是早做打算

          在国内,非资源倾斜状态下优先考虑应用。大四没有起码一篇二作,适应性、控制力、独立性不高,还是慎重考虑科研,在犹豫什么时间考虑提升科研某种意义上就不要强求了

          核心在于方向和DDL要清晰,一般人没脑力兼顾,也没精力卷,更没有强抗打击能力,不如一开始买定离手,现在不像过去有的选

            HSLix 总之,未来真的十分充实呀,以前还想学到安全,打CTF,学人工智能,学做自己的网站……唉,完成现有的东西再说咯

            这一点我挺感慨的,对大学而言,打开视野之余,选择和取舍也是重要的部分。我那几年多线并行,基本上折腾了一圈,也碰了许多壁。一个症结是许多想法飘得比较高,个人时间精力其实有限,知识无涯,人生而有涯。

            然而那时候缺乏感知,缺少一些现实局限带来的重量,回头看做成的只有这个网站和自己的 Blog 了,加上机缘巧合的实习经历,进一步影响了我工作的走向。

              5 个月 后

              首先祝各位在校大学生暑假快乐,也祝学长学姐大四毕业快乐,同时也祝打工人们在炎炎夏日不用996,天天叹空调

              暑假开始一段时间了,本学期所有成绩也出了,那么就正好做个中期汇报,看看之前的展望(拷打自己了属于是),也立点flag

              回顾

              • 先感谢 0x0001 提供的意见,我也认为应尽早决断科研与就业两个大方向,所以上学期参加大创,来体验科研是怎样的。过程中,虽然有与队员还有指导老师不断向前,这种一起push的氛围也挺青春热血不错的,但确实与此前所想的科研有所不同。
                甚至都想到如果自己在研究生的位置,说不定得延毕几年的感觉(不过这也可能是这个学期下来没什么正反馈导致的。
                如果现在就要给出决断,我想会倾向就业一端(也可能是因为还没实习过的关系,被社会拷打后可能又换主意了
              • 然后站长说的 0x0001 ,我在这学期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了兼顾大创,绩点(平均分),还有一个比赛的预选赛,一整个学期,从早上七点多到晚上九点,要么教室要么图书馆,期末月更是到晚上十二点,回寝又随室友一起复习到一点。实在是精力有限而知识无涯。即便如此,还有不少可惜与遗憾,这现实有点太重了(捂脸
              • 均分上,提分效果不如预期,只到了 86 多。根据计算,越往后提分越慢,恐怕只能到 89 多,以平均的角度还差点到新加坡那两所的门槛 90,不过也没啥办法吗,不像绩点,还有竞赛、论文加分,均分几乎就是大一和大二上定下的
              • 雅思方面,懈怠了啊!不能像上次,以“还有更优先事务”理由拖延了,现在开始,这就是最优先事务
              • 计算机二级 3 天速通及格,成功固定了小组里 ppt、excel、word 的工具人人设,还是挺有用的,毕竟本来也是工具人
              • 打字方面,全拼打得手累,于是学习了双拼打字,敲击键盘轻松多了
              • Vim 方面,熟练不少,也在浏览器上使用 vimium C ,越来越喜欢用类 Vim 操作,纯键盘操控让人莫名愉悦
              • 另外读了一些 Bintou 老师的博客,也认识到了本贴题目作为问题提的得没有意义,如果换个标题,应该叫“请各位分享自己的留学经历参考”。同时也发现了 CINTA 具体数论与代数,正在仔细品读并写博客产出。

              小结

              上学期三件最重要的事是,收获了均分的一定提升,科研的体验卡,以及一张计算机类比赛入场券

              一点展望(Flag

              • 下学期突破 87.5 的均分!一个对于目前均分,挺有挑战性的目标。刚开始一学期3分,上学期1.5分,下学期连1分都难,越后越难啊
              • 补上之前想上的课程 如CS61A CS61B与 CSAPP等,暑假正是大块时间的好时候,之前在 cs61a 做了一半的 project1 hog 终于马上就做完了,可喜可贺。如果定个顺序的话,应该会以 (CS61A CS61B CS106B)->(CSAPP CS106X CS106L)的路线吧
              • 算法的学习,十分重要啊,无论是比赛还是未来就业。上学期为了搞定预选赛,放弃了蓝桥(-300),这样的悲剧绝不能重演(握拳,具体就跟着代码随想录干吧
              • 还有英语!
              • zwrong 的意见一样,科研开始了就得有成果!

              就这些吧,头疼起来了,学习电脑明明是开心的,一想到未来就开始有点头疼了,没有完美的选择,但又不能不想,这就是成年人要不断为自己思考未来吗

              写到最后,发现我好像把这个贴子作为我的树洞了,也感谢大家无形的监督,有时候有点懈怠的时候,一想到假期要来做个回顾就有了新的动力(笑,总之,与各位共勉

                HSLix 定期总结复盘真的是很好的习惯!能感觉到你的方向在逐渐清晰,加油👏

                这么有计划和用功啊 好像就我比较废 混日子哈

                © 2018-2025 0xF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