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pan 有时候不想写博文可能是没有明确分开这种整理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吧,原来已经付诸了实践,看到这个具体形态以后感觉又清晰了很多!!
看到 “递归重构” ,想起这个 "递归复习"的段子,还有那种在脑海里不断回顾加工来 建构知识网络 的观点,就像“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每一次复读,在自己大脑的思维网络里面都可能有新的关联出现。
最近发现我们在信息输入这一块可能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看师兄的笔记主要来源于阅读,除了阅读之外,其它途径的输入过程信息丢失的有点快,整理难度也比较大,大概 OneNote 和 印象笔记 之类的工具能补齐这方面的短板。这学期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上煜廉老师的课的时候在 OneNote 留下的笔记,通过工具补齐人短期记忆容易丢失的短板,快速把思路固定下来之后,不时地回顾,整个过程也变得清晰了不少。
我觉得一个好的课堂,在节奏方面应该要按照目标定位的学生的认知的规律去安排,不过在大学这么高的信息量的要求之下,除了比较感性的通识课之外,这种目标似乎难以达到。然后构建的过程应该自己去想办法去完成了,老师可以是这个过程的一个辅助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