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一个 PKU 同学聊到了身边都是“大佬”之下的焦虑与不安。突然想起了一个词 Peer Pressure,中文 同辈压力 / 同侪压力 / 同龄人压力。大致定义可以参考 这个知乎问题的描述

回想起来,过去中小学面向学习资源竞争的学习中,我们常常是和周围的人比较,以排名来判断“进步”/“退步”。这样的惯性延续到大学,无形中也加重了类似的 Peer Pressure。“因为同龄人取得成就而高兴”这样的心态也变得少见。我们在分享与讨论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会给部分同学带来类似的压力。让人陷入某种焦虑不安、妄自菲薄乃至于更多的负面情绪。

从我自己的角度而言,我曾经也被类似的 Peer Pressure 深深地影响,但当时其实并不自知,慢慢地才走出来。在这其中也因为我比较热情的分享,也可能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不少的 Peer Pressure(不知不觉获得了一个让我十分不安的 “大佬” 标签)。

以上描述的情况相信并不罕见。现在的我对 Peer Pressure 是这么看的:面对知识网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和局限,本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实际上并不存在“同”,自然也不存在任何的压力。从内心出发,很多所谓的“压力”其实只是内心的幻象。下面这篇知乎帖子也让我十分共鸣。

同侪压力(Peer pressure)对你有何影响?你是怎样应对的? - 知乎

类似的帖子:

各位坛友怎么看?

要营造良好的研学氛围,还需要适当的宣传

中小学时期的同辈竞争是有明确范围和衡量指标的,大学之后一些习惯于应试竞争的同学似乎难以找到发展方向,容易陷入“同辈压力”带来的焦虑。我认为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以稍微缓解一下这种“同辈压力”,正确定位自己,找到真正的“同辈”。

    cr19 是的,发自内心的探索挺关键的,能从兴趣出发就更好了

    或许有一些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挖掘到自己的需求和方向,而又在此时看到别人已经找到并且也发光发亮。

    突然有感而发,既然都是在水一方了,就不在意再水一下了hhhh

    关于Peer Pressure的话,我更乐意把peer翻译成“同等地位的人”,或者说同阶级,之类的吧。如果只是在学校的话就是很自然的同辈/同龄了,如果过几年进入社会接受毒打的话就不一定是同龄了。

    Peer Pressure的原因的话大概想到两个吧:竞争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看到别人做就跟着做了

    因为资源有限,所以就产生竞争,然后就产生压力了,比如保研/考研,位置就这么十来个人,“抢”到了(或许用抢不太合适不过随便吧)就有,抢不到就抢不到了;又比如找工作,BAT就招的人就那么些,面过了一切都好,面不过就是失业了,失业了就没钱了,没钱了就完蛋了,压力很大啊。

    另外就是看到peer做的事情也跟着做,但其实这事情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比如论坛里人均BAT(误),但是我一定要去BAT吗,想想其实进个国企也不错,起码不用996,心态能放正的话就好🍋+🍑);又比如最近学院的“教唆”我们做项目搞科研的行为(教唆这个词并没恶意,但好像这是个事实就用这词了,别,下手轻点,逃),就是最近学院呼吁同学们做科研,然后有很多同(jiu)学(cai)就去做科研了(反正我很多群里都看到找队友的- -),然后做了一年后快解题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也做不出来什么东西、论文被打回、队友放鸽子跑路的时候自然就就有🍐了(也许是个例hhhh)

    也就是说在大学(因为我现在还在大学- -),有很多事做之前还是要先多思考的,拿回搞项目做例子吧,比如:

    • 项目是做什么的,我在这方面有没有经验
    • 导师是谁,怎么找导师,导师人怎么样,管项目积极不积极,导师在课题方面经验怎么样
    • 怎么找队友,队友经验,队友会不会放鸽子(我觉得这点特别重要,别问我为什么,说多了都是泪- -),被队友放鸽子了怎么样,如果队友鸽了一个人能不能做完
    • 如果你是leader的话,要怎么管理项目,怎么安排进度,如果进度跟不上怎么样;怎么分配任务,如果分配好任务后某几个队员没按进度做好分配的任务要怎样;你对项目要做什么的熟悉吗
    • 如果你不是leader的话,如果leader给你提了个奇怪的需求要怎么办(eg:我们要做一个跟着手机桌面图案变化的手机壳),要拒绝还是硬着头皮做?拒绝的话怎么委婉拒绝而又不得罪人?还是说我直接鸽掉(非常不建议)?
    • 还有开题时项目开题报告怎么写?通常一个项目开题之前都是要写开题报告的,通常会有的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技术、预期成果等
    • 答辩怎么办,解题报告和结题怎么搞,如果结题时做出来的东西跟开题时承诺的有很大出入怎么办,要不要学**那样做个好看的ppt吹一波?
    • 项目时间通常是一年,如果一年里面课太多忙不过来怎么办(通常发生在大一身上,因为大一课程相对简单而少,到了大二课的数量和难度一下子就上来了- -),如果有其他事比如考研忙不过来怎么办?
    • ...... 不写太多了好像离题了hhhh ......

    反正就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bintou

    不过讲真有些事情还是自己经历过才知道的,如果不是因为以前做过项目又怎么能提出上面一堆问题呢,都是注定了要被毒打一顿的了,逃

    PS:有压力才有动力嘛(点题,嗯!)

    重点关注一下Peer Pressure的Peer。我立即想起学术圈内的Peer review,同行评议。所以,Peer我认为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同行、同龄、同专业、邻居,但是有一点,Peer都是个体,不是群体。比如,985鄙视211的鄙视链不大可能形成Pressure。相反,985其中一个Peer的烂往往会被为211的群体释放很多的Pressure。

    为什么Pressure源自的是Peer而不是Groups呢?道理就是,人往往以自我这个个体为中心,他不会也没办法与其他群体去比较,他能做的是与某个个体去对比,在对比中获取优势或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我看来,得到Peer pressure还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通过Peer review获取自我的心理优势,然后安卧于此优势而不可自拔。

    iosmanthus
    那就:“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bintou” 吧😅

    peer pressure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同”。这个同来自于心理上的接近性,也就是我们很多人想象中的“同”。以我自己为例,这种想象最容易产生于自己的密友圈中,当我的好朋友与我学习生活步调一致,她就被划入了“同”的范围,那么在我的潜意识里会认为,她的能力和我是一致的。可能真正与你能力一致的陌生人是好是坏你是不关心的,某些大佬又拿了某某奖你不会觉得多焦虑,但是好朋友要是受到了表扬却会带来peer pressure。

    所以关键在于这个“想象”的结果,如果能再引入一个术语的话,我愿称之为“身份认同”的结果。

    让你描述你自己的身份:中国人,男/女生,xx大学的学生,xx专业的学生…你会发现,识别你自己在什么群体之内,是完成身份认同的一个快捷手段。

    群体大到国家,小到好友圈子。楼上有观点说peer不在于群体而是个体,但其实群体的定义嘛,三个人或以上就可以称为“Group"了,这就比较难分辨。不过我的观点应该是差不多的,就是群体容量和产生peer pressure的难易程度成反比。比如一个中国年轻人又发了两篇顶级期刊,同为中国人,你不会因为自己是后浪中的渣渣而寝食难安。

    身份认同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之前河南考生500多分报上北大,pku学生此时就同仇敌忾,哪怕他们的一部分人以前觉得自己再烂,现在都会有作为中国学生金字塔顶端的那种自觉;但是当他们在其他情况下把自己和别人比,发现在很多方面都落后的时候,又会产生找不到认同感的焦虑。一句“我不配做pku学生”大概不是玩笑话。

    说回peer pressure,之前说了,找不到认同感的原因是因为觉得自己落后了,这也是问题所在,我们很多人往往只关注别人好的那一面,容易对别人产生完美的想象。再加上社交媒体发达,多少人用微信朋友圈把自己装饰成一个精英的样子,就是利用人的窥私欲来贩卖焦虑。

    所以怎么解决peer pressure带来的问题呢?

    主观地去改变自己的身份认知不就得了。从视野上跳出这个群体,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明白每个人走的道路是不一样的,没必要拘泥在一个群体里比来比去。k12阶段的教育很容易磨灭这种差异性,容易让我们理所当然地去在班级这样的群体里完成身份认同。

    当然这是因人而异的,毕竟peer pressure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学习方法论里常说把自己想象成大佬,这样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其实就是主动去打造一个身份认同的结果,对一些抗压能力比较强的人还是很有效的。

      最近在B站爆红的罗翔老师说了一段话,“剧本”这个比喻也是挺巧妙的,分享分享~

      【法治之光】罗翔教授打动人心的金句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即使抓到一副最烂的牌,你也不能弃局。有时候,我们发现惊奇得发现,再差的牌,最后也可能赢了。
      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
      我们决定不了我们的出身,我们决定不了我们的智商,我们更决定不了我们这一生的贵人相助,不要羡慕别人的剧本,你只能把自己的剧本演好

      Woo 部分不同意。。

      当「见到别人好」时,每个人产生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可能会有妒忌(也就是「见不得别人好」),也可能会是羡慕,甚至发展到自卑。与其把这种情感跟学历、专业挂钩,不如把范围扩大些,其实是在对比自己能力与他人相差太远时产生的。这个能力不一定是学历,也可能是天赋、阅历、家庭、金钱、社会地位等。

      我小学时特别羡慕我的同桌,因为他每次语文考试都能把卷子填满,每个主观题最多只扣 1 分。别的小朋友都能拿九十多分,而我往往是七八十分。我还特别羡慕我的初中同学们,他们不仅单双杠玩得溜,球打得好,跑步还特别快,每次体育考试我都是最后一名,甚至还比最慢的女生慢一秒。我还特别羡慕我的高中同学们,他们上下学都有家长开车接送,而我只能在太阳底下苦逼等公交。就这样一直到了工作,我还羡慕那些不用加班的 965 的,那些同样二十多岁却当了小领导的,那些工资比我高甚至高出一倍的。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我还有不同校区的朋友,我觉得他在他的行业做到了很精英的级别,看他朋友圈都是什么全国 XXX ,还有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现在有房有车的朋友。

      这些都是我想要的啊。考试拿到好成绩,不仅父母高兴,我也高兴,学校还有奖状,甚至有更好的升学机会;家里有点小钱,我就可以放学后立马回到家吹空调,我可以见识到各种有趣的事物,然后跟同龄人炫耀;不加班拿高薪当人上人,意味着我可以不用以身体健康为代价迅速完成初始财富积累,获得更大更快的成长;为什么我的朋友在他的领域做到很高的水平?我是否适合当前的行业?我也想领悟他的学习方法,时间管理能力,让我也在自己的领域做到很高水平。

      但如果是跟更牛的人对比呢?比如那些「 90 后教授」「最年轻博导」,我一个弱鸡本科完全没有跟他们比较的欲望。当这个差异大到一定程度后,你就会有一种无力感,顺便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后浪。除非他们跑来称赞你,说你也是年轻有为,未来可期。在这个假设的情形里,你当然是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比如你是全 b 站最花里胡哨的美食博主,你成功复刻了很多菜品,低到民间小食,高到公认难度大的米其林菜谱。有一天你去到某个城市参加嘉年华活动,刚好有一位被称为「 90 后最年轻大牛教授」的人物路过,并好奇品尝了你现场复刻的菜肴,夸你大神。会不会有人产生一种比较的心态呢?「既然他能在科研领域达成如此高的成就,相信我也能成为厨神界扛把子!」。

      上面假设的情形似乎很无厘头,但是现实生活中真的有没那么夸张的,比如你跟大佬同在一个算法聊天水群,他是参加 ICPC 拿过银牌的算法大牛,但是你刚好知道某种他没见过的数据结构,或者你看过的动漫比他刷的题还多,再不济你是全群最会发色图的人。好了现在他给你发「膜拜大神」「楼上大佬」等,你是觉得人各有志呢还是刷题不够努力?

      以上这些可能都很好解决,我自己也是这么解决的,那就是自信的心态。自信可以跳出眼前的局限,寻找自身优点,寻找改进方法。我可以请教我的同桌,让他教我做语文题、写作文的方法技巧,而我也有别人无法企及的高点,那就是两堂课的数学考试我只用半堂课的时间做完然后下楼玩;跑步不行,我可以放学后自己在操场练习,我还能做到坐位体前屈满分,仰卧起坐满分,这让我直到大学体育都能保证及格;至于拼爹方面,虽然我是拼不过别人,但是我觉得我能成为富一代!诸如此类,保持乐观自信,甚至可以让你在学习生活中保持动力,在工作中避免浮躁和犯错。

      但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一个内向、不乐观的人持续获得并保持坚定的信念呢???

      社会总给我们制造压力,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克服阻碍,获得动力的。最怕竞争对手还没击垮我们,我们先击垮了自己。最难一步是心态的转变,我觉得这个还是有讨论空间,不是目前看到的简单说正视自己就能解决的。

      Woo “你们这种人”让我感觉有点奇怪,既然都来了这里,那就是“我们”啦,你也可以的~ 或许还存在着过去的影响的惯性,既然都已经是过去,能做的也是忘掉“种这棵树最好的是10年前”,把目光聚焦于当下,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至少在当下和未来,我们都一直在的。

      可能我比较幸运吧,过去没有完全被竞争的气息给占领。小学一二三年级的时候是在家附近的乡村小学,一个班只有四五个人的那种(因为缺老师,二年级和三年级一起上课,一块黑板分成两半,轮流交替着上)。上了市区初中的开始有点被孤立,自己学自己的,没有太过于被排名给影响。后来到了高中,氛围相对来说自由一些,虽然说面临高考,但也一样没太在意排名的进退。不知不觉来到了 SCNU。

      即使如此,我也由此深深地被影响到,由此挡住了前进的去路。高三时候身边的人数学都学的不错,但一直以来我最后的大题其实都不会写,高考幸运地因为全国卷数学突然的难度增加,空了三道大题还有 105 分,没因此拖下排名。但阴影一直在,来到 SCNU 数学继续gg,高数下挂了,到大学城上了两年的重修班才把学分救赎回来。数学学习的疙瘩也一直持续到了大三才慢慢地放下。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周围总有一种窒息的气息、为什么要陷入竞争、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输出或就被尊称“大佬”、自我价值感低的时候完全接受不了这样的“帽子”,内心深处的挣扎也让我难以融入这样的氛围。就像我在 本站的第一帖 说的“这是一个没有所谓大佬的地方”。这两年我一直在寻找答案,我想 Peer Pressure 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最后,想推荐一个很喜欢的音乐人,从阴影中走出来的过程,一直有他的陪伴。贴下其中一首歌的链接:

      Beyond 总不知不觉让人怀念过去,而许嵩让人看见,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安心做事情依然是方向。

      就我个人而言,一直都能感受到竞争的气息,就是一直在逃避,会不自觉的就拿自己巅峰时期的成绩去比较别人,如果有幸能超过(甚至是超过别人失手的时候),就能缓解一些压力,在高中的时候这种办法还是挺有效的,并且一度让我几次考试都发挥的特别好。但实际上最后效果还是自欺欺人,因为在一个前期学渣的人考好了之后并没有很明显地得到班上同学的认可,而我当时也有一种比较病态的心理,上了省实验分班之后由于自身性格原因跟班上的同学一直很陌生,当时比较孤独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别人的认可,于是更会拿自己跟班上优秀的同学去比较,更会去跟其他班更优秀的同学比较,以表现所谓班上的同学没我优秀这样的心态。抱着这样病态的内心一直挣扎到高考结束,结果是我一直引以为傲的东西一样都没考好,平时比较的时候能帮我拉二十分甚至三十分到高考都跟其他一般人一样而已,而在我们学校学渣都能考130的英语我却只能考120,在刚得知分数的时候也是非常的崩溃。再加上自己班上还有几个通过特殊渠道低分入学武大等名校的,家里人茶余饭后谈到谁谁谁的小孩去了中大,去了同济就更是这样。
      我甚至觉得有些不公平,因为我自己班上的同学很多都在玩,高考前一天没在复习,高考前一直经常跑去厕所看lpl的那几个同学最后都发挥超常考上中大,而很多平时一直脚踏实地的同学却发挥失常了,我自己最好的朋友更是有好几个都没考好,还是那种原本至少有机会冲华东五人(省实验高三年级前五十左右的排名)最后却落榜中大都没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是一千个一万个不甘心,总会觉得自己也根本没有不如别人,为什么运气就是这么爱开玩笑。在这方面我确实很悲观,没法平静的看待这些结果。至少在高中阶段,我是一直觉得奉行坚持【正义】平时对待他人善良遵守纪律的人就应该好,品行【邪恶】天天在班里搞小团体孤立同学经常翘课不听在学校以“享受生活”为主的人就应该不好,但最后结果区别还是特别大,有的人是确实家里有后路安排好,有的人则是考出了远远超过平时的成绩。我自己还能安慰自己确实前两年没别人努力,但是有几个女生是努力了三年到最后几次模拟还能【稳定】考到往年学校中大左右的分数线,但出来分数却还不如平时那些基本没考上过中大线,经常在厕所玩游戏的“差”学生。我感觉我的心理是:我把我的差不多与一个我看得顺眼的人挂钩,如果他也做好了我也会有所缓解压力这个样子,也许就因此就产生了这种替这类同学鸣不平的心理(毕竟从各种角度这些都不关我事)
      到大学人际关系又重新开始,心理上好了许多,但许多大佬都是初中高中甚至小学就开始接触编程,这种情况下又不可能有自己所谓的巅峰时刻去比较,能够去缓解的无非只有啊我如果怎么怎么样,但这样的辩驳显然苍白无力,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又是考了个很烂的分数,把曾经的骄傲粉碎的啥都不剩下,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没有压力的。这些情况也有跟兼班聊过,现在也看的比较开,目前的目标就是尽量跟上并且超过大部队的节奏,有机会再冲击一下大佬阶层。其实看到站长的数学都重修了两年,还是给了我许多信心的(不是)

        Yuuki-Asuna 其实看到站长的数学都重修了两年,还是给了我许多信心的(不是)

        能带来信心,说明这挂的还是有点意义的嘛哈哈哈!(逃

        什么同辈压力,都是幻象~

        16 天 后
        2 年 后

        最近还发现一个词,叫 “不配得感”,感觉可能描述更准确。类似于楼上提到 低自尊 / 自我价值感低 的一种状态,当人在一种低自尊状态下,面对一些想要做的事情、喜欢的人,有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拥有或追求和享受。当环境评价体系单一,Peer Pressure 比较浓厚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就比较容易出现。

        主要是下意识由身份标签而“画地为牢”的心态,如楼上 EchoLiu 提到的身份认同问题,类似于 “做这件事的行动”“是否有资格做这件事的身份标签” 的一个矛盾点。想到的破局的方式大概是,把行动放在第一位,标签放后再说,在行动有所积累带来的“心流”,还有成果产生的一些“身份标签”,可能也会慢慢转化为支撑着自己去进一步探索其他领域的一个动力。

        想起这个也是最近我蛮有感触,这段时间发现自己和同 CS 方向的人其实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是最核心的 算法基础 的知识结构比较欠缺,在互联网低迷时期内卷日渐严重的背景下,给我很强的不安感。但又想到自己发起的社区渐渐形成一个曾经在校时所渴望的良好学习交流氛围,状态也在心中的方向稳步前进的时候,确实信心大增。

        换句话说,因为 “发起 0xFFFF 社区” 的这个行动,慢慢有所积累和一点可被感知到的一点小成果(与大家的连接,还有“站长”角色的身份认同),这份成果也能让我自己在很多其他事情上建立起了信心,还有突破牢笼、付诸行动的勇气。

          0x0001 把行动放在第一位,标签放后再说

          这句话不错,当要需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需要想自己配不配做,先去做了,才知道能不能做下去

          © 2018-2025 0xF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