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投,建议知名厂都投一下,即便base你不想去,也可以拿来锻炼面试效果。渠道一般找信得过的内推,没有内推则官网投递。面试通过率不清楚,但是鹅厂的招聘官网有各个岗位的投录比,可以参考一下。

2、简历一般注重于项目与获奖两大部分。项目中你负责的部分最好能够和岗位契合,采用STAR法则来写。获奖以含金量来写,太水就别写了,除法实在没东西写。简历模板要简洁,不要花里胡哨。

3、以我的经历来说,实习期间会有中期答辩和最后的实习答辩两大部分决定你能否转正留用,占比不清楚。实习过程中一般是有一个练手项目+一个正式项目,答辩就是围绕你正式项目的工作来做pre,总监、leader、所有导师都会在下面听,会对你进行提问。我答辩的时候他们不太关心我项目的结果,即完成度、做的好不好、是否上线之类的,他们更关注你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是如何思考和解决的。其次,我个人认为导师对你的评价是很重要的,虽然说每周都会写周报给总监、leader和导师进行汇报,但总监和leader哪会去看你的,只有你的导师会认真去看,然后找你沟通。所以在实习期间要积极和导师沟通,遇到困难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考、尝试解决的方案,然后和导师讨论一波,至少要让他知道你是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仅供参考。

  1. 为什么会找不到对口的实习?没看出前后关联性。
    1. 量力而行地海投。建议评估自身两个纬度,实力+自信。就跟高考志愿一样,你觉得你能上华师,但是华工中大也得试试;你觉得你能胜任京东的实习,不如试试 BAT (逃。实力决定你争取的基线,自信心决定你海投的范围,没底气就多投几十家。量力而行的第二个意思:你是不是闲得慌?如果是,可以投 100 家(我真的见过),如果简历都能过每天 2 ~ 3 个笔试面试,不累且有时间沉淀就行;
    2. 熟人内推 > 校友内推 > 网上随便找个内推 > 企业官网投递 > 招聘网站投递;
    3. 面试通过率取决于你的水平,跟别的没关系;
  2. 大家都不足,为什么就吊车尾 211 这么不足?
    1. 简历模块顺序,个人信息 - 学校信息 - 比赛/获奖经历 - 项目经历 - 专业技能 - 个人简介;STAR 法则不说了,网上一搜一大把;
      1. 个人信息,你是谁,怎么联系你,你想干什么。不要放照片,丑。有专业摄像馆精修的可以考虑,不建议,浪费钱;
      2. 学校信息,一行学校专业不要班级,可以顺便写写绩点排名(不丢人的话)学生干部任职(技术没必要)专业证书(四六级没必要)控制三行内谢谢;
      3. 专业技能,凑字数的,前面两个经历都没有就写写吧;
      4. 个人介绍,凑字数的,主要是找个地方放博客地址等,扔到个人信息里也行;
      5. 大家都喜欢的在校经历:劝你别写,写得天花乱坠的那种,我会怀疑你到底有没有时间在学技术;
    2. 面试准备。建议打一个底稿,个人介绍用于面试开场,想问的问题用于面试收尾,项目介绍用于吹水。不要背底稿,这是整理思路用的,临场发挥谢谢。其他的面经题目/算法题/CS题,爱背就背,爱刷就刷,随便你;
  3. 什么是好的表现:
    1. 技术上不懂的自己搞定(通用技术),工作上不懂的就问(项目和内部技术),不要怕麻烦别人;
    2. 凡事有着落,安排你的事情不仅要做好,还要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到底有没有效果?做好只是及格线(这是大前提,没做好的就不用往下吹了)思考和产出才是评分点,业务或技术的思考都可以;
    3. 如果再主动点,敢于做技术分享,敢于主动找事情做,我敬你是深得内卷之道,有 HC 必留你一个,没 HC 也给你介绍转岗再转正(逃

其实最终还是拼潜力和实力。

  • 潜力:平时自己的积累和技术产出。例如,博客、Github、自己做过的小项目,能否看出你有没有技术热情。
  • 实力:面试时候实际摸底的感受。

以上两个维度,跟大几无关。Derek Sivers 对他的伯克利师弟师妹们说 “Berklee classes set a pace the average student can keep. If you want to be above average, you must push yourself to do more than required.”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说学校制定的学习计划是给平庸者设计的。如果你想超越平庸,你就必须逼着自己比学校要求的做得更多。

我几乎在每次回母校给师弟师妹们分享的时候,都会提到这句话。因为有太多学子仅仅因为达成了学校的学分,考了一个相对不错的绩点而沾沾自喜。而实际上,你必须要学得更多更快。否则,你将被很多人远远甩在后头。

优秀的人,他的学习进度就应该远超同龄人。所以,你越早暴露出你的潜力和实力越能获得青睐。

比如,最近有个大一的师弟刚通过了我的暑期实习技术面试。如果他在HR面试阶段也顺利通过的话,那么他将在大一刚结束的暑假就会过来腾讯实习。我希望我们学校出现更多这样的 “后浪” 。


2021.3.22 更新:这位大一师弟已经拿到实习 offer 。祝贺 @HK-SHAO

    楼上的师兄们都说得很好了,我补充一些关于如何在实习期间好好表现的细节参考:

    1、 问题要多问,但不是一有问题就去问,而是经过一小段时间(切忌长时间的闭门造车,时间长短视任务紧急程度而定)的仔细研究后,列出一批问题,和导师约个时间统一问

    2、 在平时思考的时候,如果找不着方向的话,可以去了解(如果没告诉你的话)一下部门技术的大方向(比如安全?性能?稳定?等等),那么不管做什么东西,都尽量往这些大方向去靠去想。

    3、 一般最后的转正会有 HR 参与,而 HR 又一般不会太了解你技术表现如何。假如在一些 HR 权利很大的公司(如某里),非技术方面的表现有些欠缺的话,会有较大的阻碍。可以去了解一下公司的人才观(或者价值观),去照着人才观来表现,比如人才观说了乐观,那么平时就尽量不要显得太沉闷,多和同事聊聊天约约饭之类的。(我也是事后才知道真的会根据人才观来考核的)

    4、 据我所知,转正时候的评价,不止导师来写,很有可能会有其他的正职同事的参与。所以,尽量不要得罪其他同事 🤪

    想到自己的实习到工作的路径不太具有普遍性,很难给出合适的具体建议(因为尝试运营社区遇见 @wzpan 而得到实习内推机会,做的也是喜欢且合适的方向,而后便未纠结过简历投递等问题,一路没什么焦虑);看了楼上各位前辈的回答,或许可以从某种比较务虚(所谓“方法论”)的角度写一写。

    一切的前提 - 实力与潜力

    非常认同 wzpan 师兄关于实力与潜力的观点,我也小小地展开一下:

    一直觉得,每一个人的内心会有一颗属于自己的“知识树” / 这里也可以叫做 “技能树”,类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这棵树的构造,关键在于内心能保持平静,感受到某种人类共通的理性存在,在这之上主动地去探索和延伸;然后再辅以一些信息搜集、知识管理、内化的技能,得以不断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知识与智慧的角度保持持续的探索。

    而职业关注的是知识树生长到一定程度之后,能输出的一些可以带来价值的“技能”。对于工程师这门职业而言,核心价值则在于一种:在资源、条件均有限的背景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意味着,你自己的这棵“技能树”,需要能匹配上这种解决问题的需要。这里技能树的丰富程度,也代表着某种“实力”。

    计算机行业看起来千变万化,这里的“技能树”的点也很多,但实际上绕不开一些共通的东西,姑且称之为“主干”:从最底层开始的香农信息论、最基础的 bitbyte、衍生出来的数据结构;编程语言的各种语言特性、思维模型、算法思想;各个细分领域的理论(如图形学);久经考验的 Unix 文化与开源社区氛围;使用最为广泛的 Linux 操作系统等等... 这其中也能看出编程语言、基础的操作系统、网络等知识与数据结构、算法的重要性。

    类似的心境与知识,也只有在某种最纯粹的平静状态才可能培养出来。外界资源对此则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大学除了提供资源、为你的能力背书之外,更关键是作为一种 培养平静内心世界的土壤 而存在。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知识养料的获取足够简单。由此,在计算机领域,对于生长这件事情本身,无论从可能性还是现实条件来看,并不存在什么上限。

    勿以浮沙筑高台,心中的那棵正在踏实生长的树,还有像仙人掌一般不断与沙漠对抗、主动挖取与制造养分的不懈动力,便是个人的某种“潜力”所在,积累多了,自会水到渠成。

    简历、面试与作品集

    简历的存在,在于帮助用人单位短时间内了解候选人的履历,快速对其建立第一印象;面试除了验证这样的印象外,还会根据性格、技能树等是否 match、是否积极主动地推进事情等,判断候选人是否适合一起合作共事。

    现实是作为一名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的面试官,并无多少精力去深入了解一个陌生人,学校口碑的标签(如 211、985、c9、双一流等)便是一个降低筛选成本的工具。若没有这样标签,你则需要更多行业认可的东西去展示自己的“技能树”,更好地被面试官、上层 leader 等人注意到。

    互联网本身带来了更多的观察一个人的视角,相比于短时间内的面试表现,过往的作品集(博客、GitHub 等)更能展示出一个人的长期积累,学习习惯等更多维度的东西。

    在口碑较弱的学校,在纯粹的知识体系中泡的久了,难免可能会有些妄自菲薄,这也需要更多的实践,从中寻找一些对自我的认识与社会中定位的把握。

    所以适当的时候还需要去借助于往某些既定标准量化的手段(学校、证书、开源项目的贡献值)去证明自己,但切忌过于沉迷量化。当我们刻意去接近某一种标准的时候,就已离智慧越来越远;当大家刻意去背题,纠结量化之事时,面试成本也越来越高,给双方徒增负担,也就是所谓的“大厂面试内卷”现象。想起最近组里负责面试的前辈的原话:“虽然问的 ta 都答得上来,但明显是背的,并没有自己的认识,这种我就不会给 ta 过”。

    更多的细节可以参考这篇文,我相当赞同作者的阐述与观点:校招面试不完全指南 | 无辄的栈

    实习与转正

    实习转正与直接校招并无太大差异,关注点依然还是实力与潜力(当然还有团队的 hc)。老板们关注的,依然还是你作为一名工程师角色,解决现实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唯一不同的是你有了更多展示自己学习与进步能力的机会。

    对于校招生而言,用人单位会更看重潜力。这一点在 产品经理校招的底层逻辑 一文说得特别到位,研发岗本质上也类似,摘录如下:

    首先得明确一个共识是:对于「招应届生」这件事来说,公司其实是在「赔钱买未来」,买的是「你未来会比较不错」,因为对于现在应届产品经理的薪资动辄12K/月起,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基本等价于社招1年的产品经理薪资了,之所以愿意付出这么多,是因为在有老大带你半年后,你能够快速成长,同时第一份工作对公司是有感情的,比较能待的住,在后面的两三年里,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可以覆盖之前为了抢夺优质人才所付出的较高工资的成本和帮助你成长的教育成本。

    明确了最核心的目的 —— 自己足够的基础实力、未来发展的潜力。剩下的都只是手段的问题,楼上已说到很多,无需再赘述。

    About 社区

    自认为我从小到大都一直热衷于第一部分所提到的潜力的建设,只是因过去家庭、教育条件等种种外部因素所限,我自己的“知识树”其实依然存在着诸多短板,未来几年也希望可以一直保持着类似的探索与沉淀状态。

    而现实人们大都在埋头赶路,并无太多的时间和空间给你探索。社区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某种抱团自救吧,过往的孤独、挣扎与痛苦,唯有在互联网中安放。现在的我早已不再纠结,就还是希望通过本社区的交流,让更多同样在挣扎中的同辈们,能更容易地看到计算机世界的本来模样;从知识体系、行业现状中,找到合适自己当下的位置和方向;有更多的信心和决心,去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让世界运转的更好。

    从18年建站至今将近三年,没有很多刻意引导就累积了将 630+ 的注册用户,虽然发言的人不多,但必须强调的是,从有意识、到行动、再到有输出这几步之间,其实都有着不小的门槛。至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为你们加油!

    最近也一直在思考,接下来该如何把专注学习与主动交流的氛围调动起来,形成持续积极的正向反馈,让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抱团与进步。欢迎交流~

    14 天 后

    © 2018-2025 0xF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