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工的群里看到了一个师弟的回复,“一个零基础不能报,阻止了一大堆人的步伐”,老师回复:“并没有人可以阻止你前进的步伐。”我想,每个人的情况和背景其实不同。节奏相近的人也自然可以聚在一起,无须过分在意谁在前面谁在后面。图灵班的存在,大概是给适合的人带来一个助力,也作为同学之中学习的引领者的角色。
回想起大一的我,虽说也有加入图灵班,但内心太过膨胀,并未意识到自己精力的有限,难以专注下来。不久以后自然开始吃力,不适应周围的伙伴前进的节奏,无形中已经离开了,并且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看书,所幸在互联网上遇到了许多不错的老师、不错的书籍、不错的博主,慢慢地也想通了一些。
暑假写 入门计算机专业的建议 的时候,作为过来人,想了很多,心中也希望大家能多一些自我。从小到大处在强调集体的环境中,到大学这个无形中开始需要自我意识的环境,这其中的转换,并不是那么容易,甚至有的人并未意识到这样的差别。所以我还是想强调一下:
(内容来自那篇帖子)
来到大学,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高中升大学与初中升高中的差异。经过中考以后,迎来我们的是教育模式类似的高中。而经历了高考和专业录取的洗礼的我们来到的大学,是与以往的教育经历的学习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
小学到高中的时候,学习的目标(要学什么),要怎么学,每天要上什么课,学什么已经早已设计好了,我们需要做的,也是跟着老师的课程,安心学习,刷题,写作业和考试,目标也很一致——高考。
到了大学,老师们的角色,仅仅剩下某门学科的引路人,以及我们学习之路的朋友,而没有了督促我们学习的义务。能为我们的学习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个人的心中需要有自我的意识,我们来到大学,是在“求学”,而不是“等老师求我们学习”。
对于学习的集体,我认为只有在有着相似的知识背景之下,发自内心,才会形成;依赖着外力、依赖着利益、依赖行政手段的硬点,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产生发自内心的动力,始终缺了点儿什么,在计算机这个实诚的世界中也存活不久。我们的过去有太多太多扼杀个性的因素了(比如说各种各样的“超级中学”),我想这一点一定要意识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会着手改变。少喊口号,多做实事,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前进。这个世界有很多shit,与其站在一边嫌臭而不敢前进,麻痹自己的神经,不如直面它们,铲掉它们。
想找到发自内心聚集的学习伙伴,并不那么容易,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孤独的人孤独地走。不过我相信,只要你不断地努力,一定会有属于你的圈子。也祝各位在计算机世界的探索之路中,找到与你同行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