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主观的,单个人的视野有限,所谓“客观”,只是说这个观点是有相对较多的“主观”的碰撞而达成的“共识”(包括这句话本身)。看网络信息保持一个关注来源的意识,能大概知道某个观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作出立足于自己的判断,我认为就很好。
这里的“失败”可能只是说结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世界毕竟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运作,那些无法控制的不确定之事,能做的好像也只有管理好风险和预期,接纳发生的结果。
现实是,大陆的优质大学资源确实稀缺,即使 985,在高考生中也已是百里挑一的水平,倒不必想的多么不堪。简单地说,图书馆的书浩如烟海,四年时间你有(或者说将会)读几本?于本科生而言,这所学校在哪里限制了你的想象力?是学术层面的限制,还是社会认可的背书层面的限制?大学应该是追求学术?还是追求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学校品牌的身份背书?
(图源:2021年高考,各省985和211的录取率 - 知乎)
也觉得能在一个伤害不那么大的情况下,感受到一点求而不得的痛苦是一件好事,如 这篇文 所说:
“男性普遍缺乏共情力和同理心的原因,是从小缺乏对「痛觉」的体验”
而对女性而言,因为天生生理结构的差异,这种疼痛似乎在成长生命体验中来的更高频和直接。
无论男女,有了更强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在面对更大的挑战(无论技术 or 非技术)也常常会有更多的灵感和想法。对于面对社会层面更多的痛苦和不如意而言,高考的落差感,好像也就那样?
回望我的本科生涯,大概有在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 认清现实:感受想象与现实的落差,理性的视角去看清楚
- 接纳现实:破除心中的某种“完美主义”的想象,接纳事物渐进式地逐步发展的过程
- 把“理想”化为可行的目标:要改变现状,不行动的话,往往会让“理想”流于“空想”
- 把目标化作切实行动:行动中不断地获得来自现实世界的反馈,再进一步去明确对现实的认知,理想与具体的目标
刚来华师的时候,我也一直在很迷茫的状态,总感觉不对劲,但那时不知道不对劲在哪,大一大二的我也在经历着各种庸庸碌碌,不过也无愧于心,至少我围绕着本站,一直和大家一起有在尝试和填补:
- 最早以为是优质信息渠道层面的差距,搭建起本站,尝试去收集了一下曾经为我带来不少启发的文字、书籍相关的链接,写了份现在看来稍显笨拙的 “入门建议”
- 慢慢意识到更多是意识和心态层面问题,试着写下 CS 入门指引专题
- 接下来发现知识结构上的空缺,发起了 0xFFFF CS Wiki
- 工作中意识到大学生普遍在项目管理的缺陷,开始 “组队学习项目” 的尝试
- 在社区运营中经历冲突、吵架(政治、男 / 女权主义相关的争吵),带来迷茫与无力,慢慢意识到文化层面的问题,参考类似企业文化的思路,明确咱的 愿景、价值观和短期、长期的目标,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向指引
- 最近意识到很多东西并非认识层面可以解决,如楼上所说,“人脉” / “各种 support” 等,也是我下一步的探索方向
也说下我目前对 “信息不对称” 的理解:“信息” 实际上也同样是 “主观” 的概念,虽然互联网把数据获取变得更容易,但“信息差”依然存在,所谓 “人生而有涯”,意味着个体能接受的信息是有限的。“信息差”主要还是受个体的自我认知,对事情的判断的影响;环境与文化氛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最终也是各自有着自己关注的领域、研究的“课题”,以此构筑自己接下来的人生,所谓“术业有专攻”。
人与人之间,可能有掌握知识抽象程度、思考问题深度的不同,但似乎不必有什么“鄙视链”,类似高考排名所带来的桎梏。
以上做了很多实践,进一步而言,我暂时还不知我们要解决这样的“信息不对称” 还缺少什么,也许未来几年以后再看又会有新的想法,那么就交给未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