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tern 闲来翻看bang佬的博客晋升评审的套路,是17年的博客。看到其中关于评审的套路话术,这与科研思维很像。科研上主要是(1)发现问题(2)别人怎么做的,好的还是坏的(3)能在这基础上做什么(4)我做的和别人的区别是什么,更好还是更差,为什么(5)进行对比分析,参数标准对比(6)通过数据看效果(7)总结分析,未来预期,仍未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bang的博客中节选 我是谁:工作经历 我做出了什么成绩:在本公司做的事情,负责的业务,做出的成绩。 1-3个重点: 碰到什么问题,业界是怎么解决的,我在这基础上做了些什么,相对业界的做法有什么优点,在这过程中碰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最终达到什么效果(数据)。 碰到什么需求,业务特点是什么,有哪些技术挑战(安全/架构/协作/性能/稳定性/历史包袱/响应能力/兼容性/开发效率/自动化等等),我是怎样设计的(方案完整性),有什么优点和创新点,最终达到什么效果(数据)。 碰到什么问题,我按什么样的思路尝试过哪些方法,深入钻研到什么程度,虽然最终做法跟业界一样,但经过我深入研究证明了这已经是最佳做法。 碰到什么问题,有哪些开源项目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们有什么缺陷,我重新造的轮子比他们NB在哪里,做到这么NB的难点是什么,我怎么做到的,怎么证明真的NB不是我在吹。 未来计划 谢谢
0x0001 无论科研和工作都是在“解决问题”,可能说工作会更强调问题的解决能带来直接的价值回报的预期。 技术岗位的晋升答辩,主要也是对外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方法论哲学、业界影响力等,在评委面前不断被 judge,证明自己足够NB,可以接受更大更难的挑战(对应拿到更高的薪水)。 这么看写论文在获取学位、影响力方面,好像确实和晋升答辩评审有点相似之处。
lantern 0x0001 0x0001 这么看写论文在获取学位、影响力方面,好像确实和晋升答辩评审有点相似之处。 确实如此,我看到这个的时候就觉得很眼熟。毕竟都是为了解决发现的问题,思路相似也是情理之中。
hsxfjames 不太一样。。硬要对标的话是这样的: 科研解决问题的思维 vs 方案落地实际项目的思维 学术晋升体系 vs 工作晋升体系 不论科研还是工作,晋升体系是相似的,首先你是一个搬砖狗,哪里需要哪里搬。然后才是独当一面。然后才是跨xx的共性问题体系化。然后你到了能管人的程度,带着不同人把前面的路子花式走一遍。而科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数据-发表成果这一套只是把 PM-RD-QA-DA 的工作一起做了而已。
hsxfjames hsxfjames 不论科研还是工作,晋升体系是相似的,首先你是一个搬砖狗,哪里需要哪里搬。然后才是独当一面。然后才是跨xx的共性问题体系化。 所以偶尔会在一些公司看到一个扯蛋的场景:实习生转正要吹做了什么大活,校招来的要吹自己适合高级岗位,其实就是没搞清楚自己的定位,以为套用模板评委们就会很满意。 其实你用的模板说不定是资深岗位晋级用的,评委们大多数都是从你的只言片语抽取适合评价体系里面的片段打分。甚至很多已经不需要初阶岗位答辩了,老板们定一个模板让你往里填就行,然后传阅评分。 就这样,很多同学还写成了简历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