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觉得日常生活的很多选择都是在使用体验和性价比的权衡中决定的。为什么有很多好物分享、生活小妙招,其实换个角度看,这是热爱生活的人在不断的探索中自然沉淀的结果。在能承担起高消费也就是排除掉经济因素的前提下,我观察身边的一些人,有的人喜欢星巴克,他需要门店环境的附加价值;有的人喜欢喜茶,他希望可以多加果肉和奶盖;有的人喜欢蜜雪冰城,他认为原材料不足以支撑一杯奶茶的高身价;还有些人,他选择在家动手自制果茶等,既有兴趣驱动也有高度灵活的定制化。类比到折腾 OS 的话,可能自行编译类 unix 系统或者搞 NixOS 的属于最后者,其他亦可以找到能对号入座的方案。只不过这时候兴趣点在于操作系统或计算机科学等等。
探索世界、探索未知领域、探索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套用认知科学那一套来解释。需求与主流不符激发好奇,好奇激发兴趣与激励,进而形成注意力机制。 Homelab (广义,非单纯搭个集群跑代码)我认为也是这样一种需求与主流不符的场景,市面上的智能家居可玩性差、自由度低,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了解原理、构思改进、甚至自己动手的想法。比如定制家庭监控也是一种不希望采用工业方案但又想要其优点与额外客制化的需求,比如定制 NAS 系统也是一种超脱常规商业方案的“离经叛道”。我们有实际需求、有兴趣维持动力,才可能形成“心流”沉浸其中,亦即属于自己的“折腾”。
所以,不是折腾小众,而是因为折腾,所以小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