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篇文章是对两年前发的一名大二学生迷茫于留学与就业的问题的一个“补充”,也就是标题所说的自我反省与总结,大致会分为信息收集、校内学习、留学、就业(实习)、未来展望这几个部分,内容是结合自身经历做点分享,也有想送给过去自己的建议,欢迎各位坛友在此留下任何思考和建议。
同时我发现咱们论坛暂时还没有相关的整理,所以这里对我自己看到的这一类很是经典寻求建议的规划类帖子做个小汇总,下面是与本贴有相关内容或是本贴参考的帖子(附上一点注解)
信息收集
这个部分虽然和升学就业没有直接关系,但却又无处不在。个人想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检索,第二个是基于人际交往的信息收集。
对于第一部分,坛主在入门计算机专业的建议 武大的《信息检索》MOOC 可以加入了!强调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同时提供了对应的课程,我自己是受益匪浅,我的信息搜集能力之前在大创、比赛等时候能基本满足自身需求,减少了信息差。
关于第二部分的内容,这里的“人际交往”不是所谓的“请吃饭”,向前辈讨教经验(攻略)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准确地说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很多信息难以在互联网检索,多是通过口口相传。关于所谓的“人情”我自己也讲不清楚,能够分享的是我自己从中得到了好些人的帮助。怎么做的话,总结起来就是下面几点吧:真诚地与正确的人相处,与平辈的朋友一同奋进学习向上,向长辈一些的朋友虚心求教,接受帮助后及时回应反馈。
但是这一块我觉得自己还有不少欠缺,主要是对于一对一的沟通交流比较慢热,或者说不自然。比如和朋友日常交际如果脱离了游戏、脱离了专业就难以应付。所以正在看《沟通的艺术》,希望能在理论和实践中尝试与他人相处得双方都比较舒服。
校内学习
关于大学应该怎么学习,计算机专业究竟怎么学习等“怎么学”的内容,坛主已经说得很详细了,这里附上传送门入门计算机专业的建议
分数绩点部分,强烈建议看看 Bintou 老师的你是否需要做学霸?,而且如果你在比较好的平台(985 211等),且没有非常明确的就业打算(也就是 all in 专业实践去实习进而就业),那么个人觉得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绩点比较有性价比。一方面,无论是保研、留学这两条路都有绩点要求,另一方面,在获取好绩点的路上,能让自己更容易进入到学习的状态,而且或许也能找到机遇呢~
这里就有个鲜活的例子,有位同学在一门专业课上表现良好,不仅在该门课上取得满绩,还与老师有了进一步联系,后续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相关比赛。
总得来说,追求好绩点更像是一个调整自身学习状态,适应并利用大学资源方式。但这是否“值得”,还是得看个人的情况。
比赛的话,大一大二在应付好各自主线任务(绩点/找实习),且想增长见识的情况下,参加比赛以赛促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如 CTF。不过如果有更专项的目标,或许就得有所取舍吧,比如就业的话偏向算法比赛锻炼手撕算法的能力。
至于大创,身边多数是未结题,不管是否为国家级,所以让我说的话,大创更像是个添头或者由头,一般是联系老师参与科研->读论文打下手->顺便参与大创->做成果
自身而言,比赛增广了不少见识,但更多时候还是因为准备其他事情推掉了,可惜大创的话,此前 2024.7.17 说的“体验科研是怎样的”算是完成了,感受到了自己果然比较难走理论科研的路,要走的话应该也是偏应用类型。
但是总得来说,我觉得自己的知识面还是太过狭隘,论专业知识学得不算多,论专业外知识了解得也少,总之就是还得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吧。
留学
这个算是这两年的主线任务啦,一直在搜索信息和做准备,下面先自我反省最大的一点,就是雅思准备得过于匆忙。港中深的夏令营是对应届前一年的三月到六月均有,但越前越有可能拿到比较好的 Offer,这次备考真是很险(警钟长鸣)
下面简单说下个人的情况和思考吧,由于家庭情况,留美就变得非常不理想了,结合自身想体验更多经历的愿望,且暂无比较好的科研经历,现选择港中深某个相关的专业两年制,并已拿到 Offer。
回顾整个留学申请的过程,就像此前几位坛友所说,重要的就是绩点+科研/竞赛+英语,其中的绩点在一番努力下,最终也算是达成目标;科研和竞赛比较可惜,相对没那么理想;英语则是前段时间的梦魇了三个月时间,日均时间两小时给英语,还是太极限了。
这里重点说下雅思的备考吧。众所周知,雅思有阅读、听力、写作和口语四大模块,前两个模块大部分人经过相当的训练也能拿到不错的分数,这里可以参考这个B站视频;写作方面,我的两次考试都只有 6 分,只能提供一个范文网站;口语的话,这里是 5.5 低分飘过,甚至考试前一天买了个口语模拟试试,评分是 4.5(一般 6.5 的雅思都会要求小分至少是 5.5),所以我只能给一条建议,就是当你觉着你说得像 6 分的时候,那应当有个 5.5 了。
如果你在短时间内(6个月+)没有急切的英语成绩需求,这里强烈建议平时培养下英语,根据罗肖尼视频的可理解输入假说,通过平时多接触英语相关的事物,并培养出长期的兴趣,是能够显著地提升英语水平的,未来无论是考英语测试,亦或是学习国外课、阅读文献都很有帮助。拿我自己来说,现在工作日通勤的其中一个小时会用来听英文播客,刷视频也会选择去刷油管的英语视频,以后用到英语的地方还多着,还是需要不断提升吧。
就业(实习)
本人才刚开始实习,所以本篇的内容会大致介绍下开始准备实习到拿到 Offer 入职的小结和反思,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准备、简历投递、面试到Offer。
以及,本次实习的最初设想,是通过学习 golang 找一个后端开发的实习,那么最后找到了什么实习呢,稍后揭晓:)
知识准备阶段,现在反思这里用得太久了,差不多两个月时间,本应能做更多事,结果 golang 也就是做了个简单的即时通信项目,了解了些 GMP 模型,GC 机制等,计网也背了点八股,如果是直接就业打算,那确实寄了。
简历投递,不出意外地得到了不少的已读未回(BOSS),甚至后面还投了些测试和运维的实习岗(伏笔)。
面试到 Offer。面得灰心丧气的时候,被“骗”去当了客服(以运维的名义,加上可以java转正的诱惑),熬了一个星期的早九晚八附加三小时来回通勤,中间发现此前有一个待推进的测试实习岗位,随后通过一定的准备和运气(这个也会解释),终于拿到 Offer 脱离苦海。
回顾整个过程,有四个我想说的点:
投简历一定要早,虽然实习岗一般就两次面试(技术面和 hr 面),但按正常流程推进下来少一个星期,多也有三个星期,而且面试水平会随着面试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前提是每次面试后都自我复盘);
如果想找后端实习,还得是 Java,岗位数量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啊,不过想要准备 Java 到一个不错的水平至少也得两三个月的专心学习,总之建议后来者引以为戒啊
投入时间到喜欢的事物上或许能无心插柳。经过短暂的实习,我发现这个岗位名为测试,实则测试开发,其区别在于前者大多为功能测试(所谓的点点点),后者更多聚焦于性能测试、自动化测试等。那么有同学可能就问了:这与运气有什么关系呢?正好,本人两年前一时兴起做的自动化脚本的经验被 mentor 看中了。这里不是说让同学效仿我写游戏脚本,而是说如果你有想法,有兴趣也有时间,建议你在推进自身主线任务的同时,做点有意思的事~
千万不要小看 HR 面。有面试就有筛选,这是某个视频中让我非常印象深刻的话。HR 面的核心在于考察候选人的稳定性和是否符合公司企业文化,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话术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但是表达的核心观点就是“我对贵公司有很强的意愿”(如果你很想进这家公司的话)。
未来展望
在大四的剩余时间,实习和毕设是主线任务,前者目前业务挺有意思的,公司挺好的同时 mentor 也好,希望能借此机会了解实际的业务场景,尽可能参与核心一点的工作,让简历里也能写点东西(PS:Macbook 真好用,以后我也要整一台);后者的话,总之也尽早跟进处理,不难,而且搞了对现在的事情也有帮助。
不过还有一件事,此前答应了给别人搭建个官网,也是时候该尝试兑现承诺了。以及尽量用一个技术栈搞定这些事情,免得精力过于分散。
除了完成任务以外的学习方向:
保持英语的学习,每天听听英语播客,闲暇多看油管英语视频熏陶;
力扣题得接着刷,暂时先从 hot 100 中出来,跟着灵茶山艾府的刷题规划学习,现阶段在动态规划,同时保持做每日一题的习惯;
计算机基础需要夯实,主要是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三方面。光是 CSAPP 估计能玩很久,这可是内功,得多多修炼呢
对于未来的话,计划在大四期间留意感兴趣的组,现在来看机器人啥的挺有意思,如果能参与到制作一个更智能的机器人就好啦;研究生阶段大概会按照:第一年处理校内课程,同时考虑进组科研尝试;第二年如果能推进科研最好,如果不行就开始投入实习。
最后的最后也小结一下吧,如果此时要做出决定,那么我“选定的方向”应该是结合 ai 的后端,具体结合什么领域,还得继续探索;而怎么“积累深度”,则是上面的几条,时刻保持好奇心去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