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还是前两个星期发现的一个关联。

这学期开始我参加了图书馆的“阅读马拉松”活动,在其中一本书的讨论中一位老师提到了这张图:

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后来无意中遇到这篇“前端之巅”公众号里的 《2019年大前端技术趋势深度解读》 ,里面提到了一个“技术成熟度曲线”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 -Wikipedia),这个曲线把技术发展分成五个步骤:【科技诞生的促动期】->【过高期望的峰值】-> 【泡沫化的底谷期】 -> 【稳步爬升的光明期】 -> 【实质生产的高原期】。从前端现在的热度来看,应该是处于从第三阶段【泡沫化的底谷期】到第四阶段【稳步爬升的光明期】的爬坡过程,创新不会那么多,更多的是偏于应用层的内容。

Hype cycle - Wikipedia

突然发现,虽说它们分处于不同的领域,但模型几乎是一模一样!

只记得大一的时候RZ师兄发过,还开玩笑说他在startup的那个位置
(阅读马拉松好赞233)

    Ariacx 比赛还可以继续报名,不过参赛什么的倒不是重点,主要是围绕一本书,一个话题深入讨论的感觉真的很棒啊

      Doc
      感觉读书带来的影响好像也是持续性的,不一定是读书的时候,也是最近才开始体会到那种看完一本书之后,生活的某个瞬间想起看过的某些文字突然就触动着自己的感觉,真的很惊喜哈哈哈。现在的信息爆炸带来的更多的是让自己和周围的人的时间拆成碎片,局限在自己关注的声音之中,就像一个回音壁,不断放大,让人的孤岛属性越来越强,困在了某个地方。去接触书籍之前要有意识地让自己从爆炸之中抽离出来,某些时候的确挺奢侈,但觉得非常值得。

      实际上报名比赛和读书会的人并不在多数,而且很多都是研究生。想到当那些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东西都不再成为主流声音的时候,心中大概需要有些信念,去寻找和把握一些人本身存在的一些共性的东西,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展个性。

      如果没有图书馆,没有那些现在仍然坚持的人的呐喊,大概这个信念也不会存在吧,也许就是一直随波逐流地迷茫下去。

      3 年 后
      1 年 后

      再看到网友的考古,才发现原来这个曲线其实是一个误传,不过还是经典。

      © 2018-2025 0xF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