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看,贺老师关于学英语的这段话还是很有意思:

原来看不懂的原因非常简单,是没有看!没有看的原因不是看不懂,而只是觉得看不懂!潜意识中有个名叫“看不懂”的小人,就这样吓唬住了十八、九的大姑娘、小伙子!

在学计算机的课程的时候应该也适用~

“在我所度过的这荒诞的一生中,一种捉摸不定的灵气,从未来幽深之处朝我冉冉升起,穿越尚未到来的岁月,而这股灵气所经之处,便荡平了我生活中的同样不真实的那些年间别人给我的各种建议。” --加缪 《局外人》

    Bintou “在我所度过的整个那段荒诞生活期间,一种阴暗的气息从我未来前途的深处向我扑面而来,它穿越了尚未来到的岁月,所到之处,使人们曾经向我建议的所有一切彼此之间不再有高下优劣的差别了,未来的生活也并不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切实在。”

    0x0001 取消置顶
    5 个月 后

    0x0001 加缪的东西还是挺难懂的,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更加难懂。我只是看过《局外人》。

      Bintou 觉得知道有这样一本书的存在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学期开始读文学方面的书,经常有一种在某个契机之下突然的顿悟?

        0x0001 以前初遇一个新东西的时候,若第一印象觉得“很高深”,不懂,然后就下意识认定自己未来也不会懂某个东西,很本能地把它排斥在外。

        最近在和同学的交流之中,我对于数学的感触和对方在多年前看到的某部文学的作品的情节的设计竟有一些微妙的联系,感触似乎又更深了一些。觉得,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很多东西并不可能一下就能懂的,更多时候的状态是:先让它在脑海里扎下根,然后不时地思考、回顾,在各种各样的契机中获得感悟。许多的理解和记忆也是在回想中发生的。

        知道与懂之间距离,因人而异,至少先要做到知道,然后想办法在现实中,给自己争取空间去感悟。

        前两天在图书馆偶然拿到了一张卡片,上面是老舍的《四世同堂》的一段摘录:

        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观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够客观的来观察的旁人,又因为生活在这种文化以外,就极难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点胭脂,断定他美,或几个麻斑而断定他丑。

        想起老师说的 “学习的霸气”, “对未知领域的学习的信心”,从我这样的学生来看,最初来到大学对于未知的想法,也有点类似老舍写下的文字所说的那样,因一点胭脂和麻斑就断定了事物的美丑。前辈们的建议,也像是水中鱼所言之物,想做到贴合经历多年应试教育的同学们的角度,并不容易。

        由此,希望这个话题里面积累的帖子,可以是其中的一点点胭脂吧。

        8 天 后
        0x0001 置顶此帖

        又到了填报志愿的季节,即将迎来一大批小鲜肉,再次把此帖置顶起来,希望更多的计算机新人(当然,不仅仅是华师)尽快进入思考,尽早准备~

          14 天 后
          19 天 后

          今天把这个帖子推荐给了19级的辅导员,希望更多的19级同学可以看到这些文字,并积极行动起来。19级的同学看到了就给个响应吧。

          11 天 后

          19年新生前来报道,这篇文章对我来说就是那照亮前路的一道光,感谢

            10 天 后

            © 2018-2025 0xF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