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x0001 以前初遇一个新东西的时候,若第一印象觉得“很高深”,不懂,然后就下意识认定自己未来也不会懂某个东西,很本能地把它排斥在外。
最近在和同学的交流之中,我对于数学的感触和对方在多年前看到的某部文学的作品的情节的设计竟有一些微妙的联系,感触似乎又更深了一些。觉得,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很多东西并不可能一下就能懂的,更多时候的状态是:先让它在脑海里扎下根,然后不时地思考、回顾,在各种各样的契机中获得感悟。许多的理解和记忆也是在回想中发生的。
知道与懂之间距离,因人而异,至少先要做到知道,然后想办法在现实中,给自己争取空间去感悟。
前两天在图书馆偶然拿到了一张卡片,上面是老舍的《四世同堂》的一段摘录:
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观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够客观的来观察的旁人,又因为生活在这种文化以外,就极难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点胭脂,断定他美,或几个麻斑而断定他丑。
想起老师说的 “学习的霸气”, “对未知领域的学习的信心”,从我这样的学生来看,最初来到大学对于未知的想法,也有点类似老舍写下的文字所说的那样,因一点胭脂和麻斑就断定了事物的美丑。前辈们的建议,也像是水中鱼所言之物,想做到贴合经历多年应试教育的同学们的角度,并不容易。
由此,希望这个话题里面积累的帖子,可以是其中的一点点胭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