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Scott的博客:https://www.scotthyoung.com/blog/myprojects/mit-challenge-2/
中文翻译:https://zhuanlan.zhihu.com/p/26050965

Scott H.Young本人是研究所谓“超速学习”技巧的,靠卖书赚钱。2011年他发起了一个项目叫MIT Challenge,打算在一年时间内学完33 门 MIT 门课程。这33门课程涉及经济学、生物学、逻辑学、电气工程等。其中16门是计算机相关课程,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算法导论。
Scott本人并不是MIT的学生,他只能通过MIT OCW进行视频学习、做Problem set、完成实验。
在MIT Challenge的过程,Scott并不追求完美的分数,大部分课程能拿及格(3/5)就可以了。
每次完成一门课程,他会把自己的笔记和solution公开,详细地址见Scott的博客。

Scott本人

听起来是不是有种 "震惊!一天产出10万行代码的国宝级程序员!" 的感觉?
有人说通过MIT的期末考试并不难(50分即可),Scott的微积分考试的难度还不如同济高数的课后习题,把Scott放在中国高校他可能毕不了业。

怎么学的?

相比他学的是什么, 我想更值得关注的是他怎么学的?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的:Scott的基础和他的方法。

  • Scott并不是初上大学的萌新,他2006年开始就读于University of Manitoba商学院。
  • 根Scott本人的说法,在高中时期他就有编程的经验,并且在商学院中也上过一些计算机课程。
  • Scott一开始每周花60个小时学习,过着776的生活。后来降到每周35小时。这种专注的学习状态持续了整整一年。
  • Scott运用所谓的费曼技巧(费曼学习法)来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知识的理解。
  • Scott本人没有升学、考证的压力,也不在乎学完之后有没有证书。

Scott的学习步骤大概如下:

  1. 快速完成知识面的覆盖,了解自己要学什么。
  2. 做练习对答案。
  3. 找出自己懂什么,什么不懂。
  4. 拿张白纸,对于每个知识点,用自己的话去解释一遍,就像在教别人一样。争取做到不依靠讲义、资料,自然而然地推导出结果。
  5. 采用类比、可视化、图形等方式构建更直观的理解。

其他

Scott本人的时间管理能力、专注程度十分厉害,坚持776一年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
说到这个,厉害的人都有不同寻常的学习方法和理念,比如天猫总裁JF,据称JF因为竞赛获奖保送到复旦读计算机,但是四年下来平均分数只有61,因为JF觉得跟自己兴趣无关的课程,考多一分都是浪费时间。。
各位怎么看?

    Tsuko Scott运用所谓的费曼技巧(费曼学习法)来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知识的理解。

    来补一个我觉得写的很清晰的的介绍“费曼学习法”的链接:
    费曼学习法 - MBA智库百科

    想必内容和 Scott H.Young 的大同小异,当你能用 “费曼学习法" 解释 "费曼学习法" 是怎么一回事以后,那么你就掌握了 “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也非常实用,以“能否用自己的话解释出来”作为判断的标准,可以不断地驱动学习者从自己的认知体系去建构出前人总结的知识。

    (和 “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 有点殊途同归之感)

    也说说我的感想,我认为无论是什么方法,核心都在于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老师应该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学习者从自己的中心出发,不断探索。知识就像一棵树一样不断生长。

    之前我写的这篇东西也有提到类似的观点:
    认识大学现状

    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点:

    • 保持内心 平静下的专注:一切的前提,为了感知到“知识网络”的存在
    • 认识自我,在“知识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从自己认知角度出发,不断探索

    其他所谓 高速学习 的具体的步骤主要是在知识网络中探索的一些具体策略,这个就需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和需求来不断调整了,大脑对这样的模式建立直觉之后速度提高应该挺自然的,类似的技巧很值得借鉴。

      所以 0xfffff wiki 有空搞起来呀~

      我们课堂给的那些学习资料有练习没答案、做完了只能等老师一周后再讲或不讲.......垃圾教材知识点解析起来自相矛盾、还有不少零基础新人不知道找什么学。

        5 天 后

        0x0001 在知识网络中探索的一些具体策略

        关于具体的策略,这里推荐一下 芭芭拉·奥克利 教授的“Learning How To Learn”,关于学习的方方面面(也包括费曼学习法)

        在 Wiki 上有收集整理关于 “Learning How To Learn” 的各种链接:
        学会如何学习 (Learning How To Learn)

        早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过Scott,但那个时候还不太在意,只觉得“这不就是我们高中的生活吗?”,读了大学才渐渐意识到这种时间规划能力和执行力的可贵!能够这样静下心来学这么多知识也是一件很可敬的事。

        同时也看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我在敬佩之余也会想:他这样学习的意义何在?纯粹是博人眼球倒也不至于,但学习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享受学到新知识的愉悦,似乎还少了些什么?他只是上完了网课,通过了考试而已(虽然这点本身就很值得棒),但他也不具备一个MIT毕业生的能力,不能作为一个CS专业的毕业生去业界工作,也不能进一步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科学研究。那他学这些的意义是什么?延伸来说,我们学习又是为了什么?感觉像是一种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学习。

        不过对于Scott来说,MIT challenge应该也不算是没有”输出“,只不过他输出的不是代码,而是通过这个挑战来尝试自己的学习方法,分享自己对于快速学习的一些经验和见解,算是一次实践吧。
        来自知乎的一些回答

          coo

          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学习

          这观点很对我的口味!我也提倡有目的有目标的学习,但绝不提倡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能做成合理的选择绝非易事!一不小心就有失偏颇,难!

          1 个月 后

          © 2018-2025 0xF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