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LCC
做题家也是这两年火气来的词,还有小镇做题家。
我觉得大学普遍而言有一点比较特殊,不知道跟内卷有没有关系,就是信息不对称比中学和社会上要严重,比如中学时习题可以公开买到,大部分练习答案都是公开的,而大学课程常常要获取缩小版的复习范围和了解老师的口味才能得高分。我工作经历少但我知道开源工具的作用,而大学里很多课程在知识上过时了,思想上也没有定位(不会讨论知识脉络和学习方法),想通过这些课程甚至打高分难度是一个闭源环境。
我不了解做题家这个东西,但隐隐觉得这个词特别是小镇做题家带有一种惋惜的情绪,就是一些人觉得自己当初擅长做题是一种(至少是小小的)自豪的东西。这个自豪肯定跟考试排名有关,他们算内卷的某些方面算小小胜利者吧。
回到你的问题,我认为要把两类东西分开:竞争和内卷、解决问题和做(应试)题。竞争和内卷的区分我说过了。
解决问题包括做题,做数学、物理、语文、外语、笔试、口试、有形和各种无形问题,一个人如果擅长做特定类型的问题可以拓展解决问题能力到一类问题,再把一类问题延伸到更广,用一个编程概念说就是“泛型”。解决问题不限于做题,还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转换问题、做决定、试验、摸石头过河,同时要求人的直觉和理性。
在学校做题经常强调的东西包括审题、猜出题人意思,这个我发现在做编程练习时候也很重要,或许在生活问题中也可以以某种方式延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