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xfjames 还好,这个观点主要还是以我的生活感受视角去做的猜测,从科学角度,确实也需要寻找更多数据去检验和支撑,乃至推翻。这个真要去探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目前是相信「学历」和「网民素质」会有一定的相关性。
我这点感受来自于,在中国乡土社会传统宗族文化体系下,年长者天然具有话语权,人们缺少理性客观的讨论的情况,乃至于对不同处境的人群换位思考。在这个语境下,对一个观点的信任,通常从自己所见 / 长辈 / 老师 / 朋友 已有的经验直接拿来,缺少反复的思辨和检验,我观察到的是很多人就是在这个状态下成长过来的。一个参考是费孝通的 《乡土中国》 聊到的一种“教化性的长老权力”。
我从学历分布数据去得出这个结论,建立在另一个假设作为前提:在乡土社会和传统宗族文化体系生长的个人,受现代化教育,认知需要提升到一定程度,才有机会去触及到这类社会文化差异的东西,进一步去反思自己,摆脱一些传统文化语境的一些局限,过渡到比较现代化的状态;要能触及到这方面的观察,普遍意义上也至少是读过大学(大专 / 本科)的认知水平。
不否认学历有局限性,学历提升只是方法技能层面修炼到了一定境界,但在人文方面的感知许多人还是欠缺的,还没触及到一些关于文化差异的东西,就还保留着原生家庭所留下的那部分传统观念。大厂还有网络讨论的各种乌烟瘴气,其实也是这类的一个延伸。从我身边观察来看,“大厂”的研发,有时候也因为这样的缺失,然后回落到一个比较油腻的酒桌文化。
加上学历的局限性这个变量之后,考虑到高学历网民占比比较小,有同理心的人的占比就更小了,再推出现实中的割裂,对应到网上的冲突乃至于网络暴力,我觉得还是可信的。
同理心本身具备跨越理工和人文的特质,即使是单纯学习技能,同理心也非常重要。有比较强的同理心也意味着视角的灵活转换,有换位思考的习惯(之前看 这个演讲 有讲到一些)。对某个领域的学习和理解,即使是自然科学,也需要换位思考带来的举一反三。但就是说,有比较多朋友会把理工科和人文割裂开看,这份同理心比较少放在人文的层面,很多的互不理解乃至吵架也有部分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