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按我能长命百岁来计算,我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的人生路。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总结我过去这四分之一的人生,我想用这句诗再合适不过了: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想大部分人前四分之一的人生,主旋律都是求学,我也不例外。

我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小学初中时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高中时压力太大几乎退学,大学时我又因为自己的问题无法毕业。
但是在工作后我反而逐渐建立起了自信心,就像是突然进入了康庄大道。

最近我又经历了许多,受到了一些启发,觉得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因此写下这篇文章,既是记录我的过去,也同时思考下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我自己看的,但如果也能带给你一些启发,那就再好不过了。

https://thiscute.world/posts/a-quarter-of-the-way-through-life/

蛮感慨的,有时候真的觉得,生活是自己的,最重要还是自身的主动,在各种不确定的状态下慢慢找到自己能抓住的锚点,让自己逐渐地自洽和平和,再一步步向外探索和沉淀。就像一棵树一般,不断向外生长,在有限的条件下,不断地汲取养分,再以自己的方式去反哺生养的土壤,帮到一些同路人就更好了。

关于未来的方向,我自己也思考很多,当时也写了一下这个话题,可能重点在于,基于自身积累之下再向外去延伸和扩展,慢慢找到属于自身的价值和定位所在。但有时候可能说,因为市场和世界的风云变幻,当前的锚点可能只是暂时的,面对未来的不确定,需要更多的锚点去让自己继续保持立足和稳定,这里就需要有一些居安思危的成分。

想起许巍《逍遥行》的一句歌词,感觉“航行”的比喻还挺妙的:

世界是一枝飞在空中的花朵,生命是一场通往幸福的航行。

另外看了楼主在 V2 的分享楼下的评论,感觉不同的圈子和人生,要有所共情也真的很难,一些脱离了包容之心,以自我中心的 judge 其实很不礼貌,就不用在意。

写得很好,树这个比喻很形象。
另外关于一些 v2ex 上的 judge,感谢提醒,不过我也写了这么多年文章了,也逐渐养成了看淡它们的心态~
v2ex 上的评论也不乏真知灼见,这也是我选择在 v2ex 上分享的原因。
此外我也在文末引用了其中一条评论,想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你刚也提到了),别被现在的成就迷惑住了。

    ryan4yin 想起那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感觉成长真的不易

    以前自我原则不太明朗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类无端的 judge 给带偏很久,点进去一看这人留的言都是类似的(狗头

      0x0001 是啊,我想如果我在学校的时候被这么评论,本来就糟糕的心态可能更要崩塌。
      但是现在我能一笑而过,这是基于我四年来获得的所有肯定给我的强大信心,我这套行事方法产生的结果证明了它当前的行之有效。

      刚看了你写的 人生规划与体系搭建,其实之前你分享的时候我也看过,但是当时觉得有点抽象,没读下去。
      但今天一读,再结合前两天在 v2ex 上看到的 既然总是避免不了被淘汰,那努力钻研技术的意义是什么?,我发现我完全能理解你想表达的是啥了。

      关于「无常」,关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我发现我以前写过的许多文章,都有类似说法的影子,只是没有这么成体系,这么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注:每次发贴都能跟 0xffff 社区的大家碰撞出些思想的火花,这次又学到了很多~

        ryan4yin 是的呀,我感觉抽象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接近这些话题了,应该有一些指导生活、应对复杂世界的原则,也是哲学方面的研究者们所关注的。我也是听其他前辈说到,然后才接触了一点点。

        0x0001 以前自我原则不太明朗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类无端的 judge 给带偏很久,点进去一看这人留的言都是类似的(狗头

        类似的 judge 又多了一条,我没忍住还是怼了一波,相当快意!

        7 天 后

        aichimaodeeyu 说起来我感觉,现在的网络要想有良性正向的交流产生,会越来越强调一个“同理心”“换位思考”的大前提,如果缺少了这一点,考虑到各自不同生活圈子的割裂,对同样的东西会有不同解读,就很可能演变成鸡同鸭讲的误解甚至于网络暴力。v站这几年的人员构成比早期要复杂好多,所以也会有类似情况出现。

        当然也不只是 v2ex,一个参考是互联网人群学历分布在近年来的变化,通常学历较高的人群相对更有同理心的人的比例会高一些,然后现实中的一些割裂和冲突也逐渐反映在网上了,造就了现在网上交流的混乱。

          0x0001 一个参考是互联网人群学历分布在近年来的变化,通常学历较高的人群相对更有同理心的人的比例会高一些,然后现实中的一些割裂和冲突也逐渐反映在网上了,造就了现在网上交流的混乱。

          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和论证,除非给出「学历」与「网民素质」的相关性结论(在这里具化的是「同理心」),至少给个 p < 0.05 的结论也行(虽然现代统计学也指出 p 值不准确)。如果按这样的思路,还可以看出个体户/农村人员在变多,月收入 5000 元以下的在变多[1][2],素质低下的互联网早已配不上程序员群体了。
          [1] CNNIC 第 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CNNIC 第 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而事实上,现在最新的几次统计报告已经不把学历、职业等维度列入网民统计中[3][4],相关的伪科学论调应该永远在 21 年戛然而止(当然换个数据源还可以继续)。
          [3] CNNIC 第 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 CNNIC 第 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类似的论调还有:学历越高越反动。身边统计学也可以显示出越是程序员群体键政越厉害,认知割裂越严重,按道理大家基本上都至少本科以上,但大厂内部交流区不也一片乌烟瘴气么。

            hsxfjames 还好,这个观点主要还是以我的生活感受视角去做的猜测,从科学角度,确实也需要寻找更多数据去检验和支撑,乃至推翻。这个真要去探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目前是相信「学历」和「网民素质」会有一定的相关性。

            我这点感受来自于,在中国乡土社会传统宗族文化体系下,年长者天然具有话语权,人们缺少理性客观的讨论的情况,乃至于对不同处境的人群换位思考。在这个语境下,对一个观点的信任,通常从自己所见 / 长辈 / 老师 / 朋友 已有的经验直接拿来,缺少反复的思辨和检验,我观察到的是很多人就是在这个状态下成长过来的。一个参考是费孝通的 《乡土中国》 聊到的一种“教化性的长老权力”。

            我从学历分布数据去得出这个结论,建立在另一个假设作为前提:在乡土社会和传统宗族文化体系生长的个人,受现代化教育,认知需要提升到一定程度,才有机会去触及到这类社会文化差异的东西,进一步去反思自己,摆脱一些传统文化语境的一些局限,过渡到比较现代化的状态;要能触及到这方面的观察,普遍意义上也至少是读过大学(大专 / 本科)的认知水平。

            不否认学历有局限性,学历提升只是方法技能层面修炼到了一定境界,但在人文方面的感知许多人还是欠缺的,还没触及到一些关于文化差异的东西,就还保留着原生家庭所留下的那部分传统观念。大厂还有网络讨论的各种乌烟瘴气,其实也是这类的一个延伸。从我身边观察来看,“大厂”的研发,有时候也因为这样的缺失,然后回落到一个比较油腻的酒桌文化。

            加上学历的局限性这个变量之后,考虑到高学历网民占比比较小,有同理心的人的占比就更小了,再推出现实中的割裂,对应到网上的冲突乃至于网络暴力,我觉得还是可信的。

            同理心本身具备跨越理工和人文的特质,即使是单纯学习技能,同理心也非常重要。有比较强的同理心也意味着视角的灵活转换,有换位思考的习惯(之前看 这个演讲 有讲到一些)。对某个领域的学习和理解,即使是自然科学,也需要换位思考带来的举一反三。但就是说,有比较多朋友会把理工科和人文割裂开看,这份同理心比较少放在人文的层面,很多的互不理解乃至吵架也有部分来源于此。🤔

            © 2018-2025 0xF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