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搬运自 0xFFFF 群友的一次讨论(为了方便阅读,部分内容做了整理合并):

2023-10-15

@ryan4yin 17:21

我今年工作上很难集中注意力,也是朋友说建议看个医生,才想着试试。
今天到看心理医生,先是跟医生聊了 40 分钟我从小到大的个人病史,然后又花了两千多(大部分报了医保)跟几乎一整个白天的时间做了许多的测验,最终确诊了注意力缺陷障碍,以前各种不好的经历貌似都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

测验按目的分类三类,最重要的是第一类:各种注意力、认知功能、眼动功能测验,第二类是对其他疾病的排除性检查,第三类是确认身体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以确保能安全服用治疗药物。

最后医生给开了两周的处方药(专注达,有成瘾可能的一类管制精神药品),同时建议我尝试下拼图、正念冥想等训练注意力的方法。并且建议两周复诊一次。

等我吃几天药再汇报效果,医生是说很多人反馈效果特别好。

注意力缺陷是指精神不集中?

@0x0001 17:45

总感觉我也有点这个问题。
确诊ADHD,觉得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得到了解释

emmm 也有点像我

不过我已经往自己身上套过好多个症状了(

之前搜索也了解过,好像深圳唯一比较好的医院就是康宁了,但目前还没动力去

主要是觉得很麻烦,懒。。

我有个轻度抑郁的朋友也说让我去医院看看,但是他跟我不是一个城市,不了解深圳的,然后我就瞬间没有动力了

@nil 18:11

搜了一下,怎么越看越像自己[天啊]

往自己身上套是很容易的,最好还是科学手段诊断

之前看 B 站 up 说阿兹伯格,我也往自己套了下,挺合适

@RixArt 18:13

感觉还是靠健身和改善作息吧

2023-10-17

@ryan4yin 15:11

sync 下,这两天吃药,效果很好,工作状态非常 ok

这种感觉确实就像是近视戴了眼镜一样,但不是短时间的跳变,而是一种心理状态上的渐变。
昨天我吃了最小剂量 18mg,吃完感觉不出什么明显的区别,但开始用脑子的时候,就感觉明显比以前好使了,能集中注意力干活了,偶尔想摸下手机或者翻翻各种娱乐站点,也都能控制得住自己。

今天尝试了剂量 36mg,变化更明显,吃药后约 30 分钟,脑子会逐渐变得清晰,精神内耗逐渐消失,感觉非常神奇。

@Tail-Go 15:14

会困吗

整点户外爱好噻?
我大学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了 tech 弦乐器,运动,三个爱好,感觉任何问题都能被兴趣爱好修复

@ryan4yin 15:20

「会困吗」:

这个药对你困不困没有影响,对我而言主要影响的是专注力。就是你可以很困,但仍然能专注工作。

「任何问题都能被兴趣爱好修复」:

兴趣确实是注意力缺失症的自我疗法之一,我去年工作跟兴趣很匹配,工作效率也很高。
今年业余搞上了 EE,对工作内容失去了兴趣,结果就精神内耗越来越严重。

但让我现在转 EE 方向,一是才没学多久没这能力,二是我无法确定我什么时候又对 EE 失去兴趣。

再有就是,ADHD 有很多疯狂换工作的案例,兴趣一变就换个工作,结果就是一直精神内耗,人到中老年仍然一事无成,还把家庭关系跟财务情况搞得一团糟。

你如果能这样控制住自己,感觉可能性有这些:

  1. 你没 ADHD
  2. 你有 ADHD 但症状比较轻微
  3. 你因为某些原因,兴趣爱好一直比较固定

@RixArt 15:27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7303729

这有个嗑专注达高考的,哈哈哈

翻到最后,哭得很厉害(

理性和善意是人类对抗虚无的盾与剑

*不是我说的,我说不出来这么有内涵的话,不过虽然是拾人牙慧,但是心里是很认同的

@RixArt 15:28

我感觉还是得靠精神上的强大来解决,
得找到自己真正愿意去相信的终极意义。

一位朋友和我说过,精神上的强大得要先于肉体上的强大

药物应当会是一个不错的契机、开通的窗口,让你有机会短暂脱离内耗,再试一次

所以应该先健身(?

@ryan4yin 15:45

「我感觉还是得靠精神上的强大来解决」:
我相信事实,不太敢相信感觉。
接下来我会多找些相关的案例与论文读一读,看看其他 ADHD 患者的治疗经历与人生变化。

哲学上的东西无法证伪,我很难接受类似的论调。

精神强大与否无法观测,一个人失败了,你可以解释为 TA 精神不够强大;这个人之后又成功了,你可以解释为 TA 经历磨炼后精神强大了。
这种论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0x0001 15:52

我感觉我现在对于兴趣,好像有些“众生平等“的感觉,只是网络的不同部分

那要是对CS都失去了兴趣怎么办(
原来搞代码是觉得像搭积木或者我的世界一样,
现在就是屎上堆屎

@Tail-Go 16:00

有空了就铲铲屎

或者堆一坨新的屎,来做下支撑保护,争取把老屎铲掉的时候这坨屎山不会崩塌

@RixArt 16:13

从他人视角来阐述,那自然是照着落点画靶子;

@RixArt 16:14

但是从自省的角度出发,内心强不强大自己心里肯定是明白的

@RixArt 16:15

这种事情别人说了没用,只能是建立在无数生活中的契机、启发甚至是苦痛之上

@ryan4yin 16:54

我的意思是,你朋友的这个说法,以及你的这个解释,ADHD 患者遭受的所有苦难,都成了能力问题。

从这种观点出发,就会很容易占在道德至高点,给 ADHD 患者贴上「内心不够强大」、「能力差」、「经历的苦难太少」这样的标签。
这样的观点除了满足自己的优越心理,打击 ADHD 患者外,还有什么用么?

@ryan4yin 16:57

「一位朋友和我说过,精神上的强大得要先于肉体上的强大」

其实你完全可以换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说明这个观点:

无法集中注意力也就是专注力不够(这可以通过各种心理量表测量),而专注力是可以通过注意力训练与药物改善的。

这样一个玄学的、不可证伪的观点,就成了一个科学的,对患者有帮助的观点。

@tsumida 16:58

attemption is all you need

@ryan4yin 17:03

就事论事哈,ADHD 患者需要的不是被人评判什么能力不够,精神不够强大。
这种评价就如你所言「这种事情别人说了没用」,产生的效果只是单纯打击患者的自信心,或许也能满足一下没这病的人自身的优越感。

@Elitedj 17:06

不是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嘛

@ryan4yin 17:13

总之我想说的就是,不清楚别人状况的话,不要随便嘲笑人,比如这个嗑专注达高考的网友。

对 ADHD、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全都用你朋友的这套「精神上不够强大」来解释,除了贬低他人,真的没啥用。

以上观点是我目前理解中的事实,不针对任何人。

@0x0001 17:35

有时候在出发点上倒不是嘲笑和优越的意味,不过在理解上确实容易有些偏差,属于表达上的优化点。

我国庆在家的时候,和我爸妈聊到现在高中生压力大,容易抑郁的话题,然后小吵了一下。我和他们讲这里需要整个社会特别是家庭的支持。他们的观点说是小孩精神上不够强大,应该足够随机应变,然后适者生存。

我感觉这样的表达很有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意味[Blush]。但换个角度来说也还行,属于一个最终目标,只是表述出来缺少了一种“换位思考”、“支撑”的感觉。

@ryan4yin 17:36

其实我想强调的侧重点还不是这种表达方法对别人造成了伤害,而是这种思路本身有问题。

@0x0001 17:38

我家人的案例是,他们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Emm]

@ryan4yin 17:38

这种「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精神上的强大得要先于肉体上的强大」,「理性和善意是人类对抗虚无的盾与剑」等等
它们一听仿佛很有道理,把复杂的现实世界用简单的一句话就讲清楚了。

但实际都是虚无缥缈的屁话,一点用没有,只能给人虚假的安全感与优越感:仿佛自己理解了整个世界,看得比其他人都清楚。

拿个类比来说,这些东西就仿佛是中世纪的放血疗法,给你指了一个仿佛很正确的方向,你被放血治疗后死了,那是你已经病入膏肓(按我的理解,这就等同于前面群友说的这句「这种事情别人说了没用」),你治疗后康复了,那是放血疗法生效了(即这得归功于你经历过的「无数生活中的契机、启发甚至是苦痛」)。

不感觉这种逻辑很离谱么?放血疗法都被证伪这么多年了,这种离谱的逻辑仍然大行其道。

我感觉这种逻辑被许多人认为有哲理的最大原因,就是它通过简单的一句话,就使人产生了「自己理解了整个世界」的安全感、虚假的豁然开朗的感觉。

@ryan4yin 17:42

「我家人的案例是,他们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用我上面这个逻辑感觉就能比较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你家人想摆烂,就给自己找了个理由——「小孩精神上不够强大,应该足够随机应变,然后适者生存。」

有了这个理由,他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摆烂了——这都是小孩自己的问题,跟我没关系。

「我感觉这样的表达很有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意味」:
我理解这种现象是披着「社会达尔文主义」外衣的自我保护心理。

嗯,就跟前面 artrix 说的一样,是「照着落点画靶子」,提前设定了目标——我不想管,然后为这个目标找了个理由。

@ryan4yin 17:48

「我家人的案例是,他们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这一点我也认同,客观的说,你家人跟我爸妈可能一样都没上过多少学,本身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知识与能力,因此产生这种摆烂的想法,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ryan4yin 17:51

这样的观点可能有些不近人情,比较容易引起反感?
我再强调下我单纯就事论事哈,各位不认同的话可以反驳...

@Tail-Go 17:59

俺是同意的

@ryan4yin 18:33

我上述所有观点,实际来自国庆期间看的这本书——《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性思维》,有兴趣的群友可以瞅瞅。

@0x0001 18:50

「客观的说,你家人跟我爸妈可能一样都没上过多少学,本身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知识与能力,因此产生这种摆烂的想法,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嗯,就是思维上避免了更细致深入的思考

@RixArt 19:03

抱歉,可能我的表达能力不够好,让你误解我是在嘲笑这个高考的哥们。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认为吃药不是可以持续下去的方式,如果自己没有办法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些意义(再次抱歉,我知道你会反驳这个观点,但是后面我会解释),然后以自身的意志做出一些实质性的改变,只是期待通过药物的神奇效果来将自己从泥潭中拯救出来,那这位仁兄最终很有可能在不断加大用量却怎样都没有明显效果的苦痛中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想表达的是担忧和对他长期吃药这件事情的否定

@RixArt 19:23

现在也没有人能完全说清楚ADHD产生的机理,人脑是一个复杂系统(这里说的复杂系统是一个专有名词,属于复杂科学的范畴),ADHD的产生和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社会学都有联系,一旦牵扯到【复杂系统】,传统的还原论就失效了——至少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利用还原论手段来“治愈”ADHD的手段,而属于还原论体系下的专注达的作用机理决定了它只能短时间改善而绝非治愈ADHD。人们在面对还原论失效的情形时,倾向于用整体观来进行对抗,表现在ADHD的治疗,或者说改善上,就可能是:(主动或者被动地)在现实中不断获得正向的反馈,或者为尚未搞清楚作用机理的自我意识中加入一些激励的因素,以求达成良性的循环。

@johnbanq 19:26

今天群友们难得深入地聊了点东西,好啊

@johnbanq 19:27

一件事情不成功,到底是主观动机,方法,亦或是训练的的缺乏,还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个问题

@johnbanq 19:28

人总是喜欢把责任择出去,毕竟只要说都是别人的错,我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RixArt 19:28

下一步,先抛开ADHD;我慢慢发现,人类表现出来的、纷繁的许多行为,包括一个人的言论、行事方式,最终都会联系到一个问题上:“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gq提到的这个例子中,本质上的矛盾在于,家长们(也可以扩大到社达们)认为人存在的意义在于把所有人比下去,而小孩们不这么觉得,他们认为人生的意义比这丰富得多,可以由自己定义

所以矛盾就这么诞生了

@johnbanq 19:30

代际价值观的变迁啊

@RixArt 19:32

以上是前提条件。但是许多人慢慢会发现,把人存在的意义定义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件事情本身是不稳妥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一个人的视野、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甚至性格和道德底线,都会发生变化。这往往会导致前一个阶段人们给自己定义的意义在当下的人们看来“不再那么有意义”,我想这也是许多人陷入内耗的重要原因

@ryan4yin 19:32

哈哈,我很高兴能有点深入的讨论。让我想想怎么回答。

@RixArt 19:34

所以到了对我今天看到觉得最震撼我的一条消息做出回复的时候了:

我给出的回答是,「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精神上的强大得要先于肉体上的强大」,「理性和善意是人类对抗虚无的盾与剑」——它们不是道理,它们是道。

@johnbanq 19:36

不如说是一种像DRY原则一样的只有少量参考意义的heuristics?

@ryan4yin 19:39

单纯就这个观点,我可以立即给出回复:

这个回答就跟前面那些(在我看来)片面但诱人的哲理一样,对我而言一点参考意义也没有。

@RixArt 19:39

稍等,还在打字(

@ryan4yin 19:50

我不认同你提到的许多观点,但有效的讨论本身就是知识去伪存真的阶梯,所以尽管来吧[旺柴]

@RixArt 19:59

稍等哈 还在敲 有点长

@RixArt 20:03

在解释这里说的“道”是什么之前,我们先来捋一捋我上面的这些观点里的逻辑:
1.人没有天生被赋予的意义,但是人的意义需要被定义——可以被自己定义,可以被别人定义。如果人的意义不被定义,人会陷入苦痛、纠结和挣扎。
2.如果意义被定义得太表面(表面这个词欠定义(但是欠定义这个说法本身就很还原论,但是面对世界的复杂还原论也不一定有效...他妈的不管了))——比如“我要成为世界首富”、“我要当科学家”(甚至是“我要快乐地过一辈子”,这个甚至成为了当代一部分人的主流思想,但是有一些上一代这么想的人,在他们老去的时候常有后悔... 当然这个相对来说还是要好些,没有那么容易被颠覆),那么这个意义随着人的阅历和年龄增长极可能被动摇甚至颠覆,这会破坏一个人的精神自恰,导致精神体系的崩塌——在这个时候人所感受到的痛苦甚至比单纯的没有给人生找到意义时更甚。

一些事实举例:
根据逻辑2,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初高中的学霸到了大学混得很不自在。他们的人生意义很可能就是“把所有人比下去”,在初高中这相对简单,但到了大学甚至是社会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的精神就在一次次的失利中崩塌了...

所以,根据前面的逻辑,经过不严谨的、伪还原论的推理得出结论:
人需要找到一个更加底层的、经过深思熟虑而难以被眼界的变化和世俗的洪流所催毁的意义(依然欠定义,但是我相信你们都能get到)。举一些例子,可能是:“找到宇宙的答案”、“不违背底线地、端正地过一生”等。

而“道”,是围绕着意义展开的、更加顶层一些的结论和信仰。比如说,一个人的意义是“找到宇宙的答案”,那么“理性和善意是人类对抗虚无的盾与剑”会成为他在寻找答案却暂时看不到希望时坚持他走下去的信仰。

所以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不认为它是“虚无缥缈的屁话,一点用没有,只能给人虚假的安全感与优越感”,我认为它们恰恰是支持意义存在的必要条件;人存在的意义的崩塌就是从道的崩塌开始的。而你提出的论点本质上是在否定“人必须要有一个意义”这件事情本身。

我想对你的情况稍加探讨一下哈,没有否定你、肯定我的意思,我只是在想,会不会“对于人生意义的悲观”也是你出现ADHD症状的原因之一?

@ryan4yin 20:03

emmm 我论坛开个贴吧,微信确实不太适合这么聊

@RixArt 20:03

期待期待 能讨论这么深的人,身边真不好找

@RixArt 20:04

@johnbanq 19:27 一件事情不成功,到底是主观动机,方法,亦或是训练的的缺乏,还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个问题」:
这个答案太复杂了...害

@johnbanq 不如说是一种像DRY原则一样的只有少量参考意义的heuristics?」:
你可以看看我后面的说明,是不是符合你的想法

@RixArt 20:08

再提高一个层级想,为什么我们一定得给人生安排个意义呢?本质上还是因为找不到人生意义是痛苦的,而我们害怕感受痛苦...所以这本质上又回到了人的生物性上去,What a loop啊!

因成了果,果成了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沌的尽头究竟是什么呢?宇宙的答案又是什么呢?三体人会打飞机吗?参不透啊...(胡言乱语

上述一些想法参考的书籍:《复杂》《同步:秩序如何从混乱中涌现》


未完待续...

    ryan4yin 家长们(也可以扩大到社达们)认为人存在的意义在于把所有人比下去

    一些小小补充和延伸(和这里 ADHD 话题要偏很多了hh):

    周围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人的观念隐隐约约会带着一个“轨道”所在。比如说遇到小初高考失利,或者啥情况,会心安理得的把自己安置在“失败者”或者“成功者”的标签里面,把自己框在中间,乃至于作为一个逃避思考的幌子,对外则表现为类“社达”的思想。

    这样的思想很普遍,乃至于日常说话也有可能会被影响,虽然人本身没有这样的动机,更多是过往文化层面积累下来的潜移默化,也是需要我们面对的问题。

    一个表达被影响的典型例子是老一辈人日常的语言暴力,参考这篇文 中国式「不好好说话」实录,一段摘录:

    @半尺厚
    这是我家今天刚发生的事——我的家人陪我上路练车,从家里开到公司,直线上路和变道都还算顺利,结果到了公司停车场倒库停车的时候,始终停不好,我的母亲真的是噼里啪啦(数落我)都不带喘气的,「到底会不会开车,都已经练了多少天了,就是这么懒惰,一点追求都没有,自己上班要开车不知道勤奋一点,以后上班了都没有人陪你练车了……」

    我一边强忍一边告诉自己,算了算了,没想到她后来又说,「这样我怎么放心你一个人开车上班,以后你这样的水平开车出去我要担心死……」我一下就感觉用拳头打了一下棉花糖,甜甜的。

      0x0001 和这里 ADHD 话题要偏很多了hh

      确实越聊越偏了哈哈。


      @RixArt 我这里先回复下前面与 ADHD 有关的内容。

      ryan4yin 抱歉,可能我的表达能力不够好,让你误解我是在嘲笑这个高考的哥们。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认为吃药不是可以持续下去的方式,如果自己没有办法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些意义(再次抱歉,我知道你会反驳这个观点,但是后面我会解释),然后以自身的意志做出一些实质性的改变,只是期待通过药物的神奇效果来将自己从泥潭中拯救出来,那这位仁兄最终很有可能在不断加大用量却怎样都没有明显效果的苦痛中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想表达的是担忧和对他长期吃药这件事情的否定

      这一点上,我认同你的担忧以及你对「长期吃药」的否定。

      事实证明​药物有一定效用,我目前还没查过论文资料,但看过的许多个例都证明药物帮到了许多人。
      ​所以既然已经有能够立即改善患者处境的药可用,而且医学界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使用该药物利大于弊,那作为一个患者,因为想证明自己的精神力强大或者考验磨炼自己的意志力而直接拒绝药物,我认为这是愚勇。

      ​但另一方面,你举例的这位高中生完全依赖药物,结果高考时心态没稳住惨败而归,这个案例也证明了药物不是银弹(即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ryan4yin 现在也没有人能完全说清楚ADHD产生的机理,人脑是一个复杂系统(这里说的复杂系统是一个专有名词,属于复杂科学的范畴),ADHD的产生和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社会学都有联系,一旦牵扯到【复杂系统】,传统的还原论就失效了——至少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利用还原论手段来“治愈”ADHD的手段,而属于还原论体系下的专注达的作用机理决定了它只能短时间改善而绝非治愈ADHD。人们在面对还原论失效的情形时,倾向于用整体观来进行对抗,表现在ADHD 的治疗,或者说改善上,就可能是:(主动或者被动地)在现实中不断获得正向的反馈,或者为尚未搞清楚作用机理的自我意识中加入一些激励的因素,以求达成良性的循环。

      这里提到了复杂科学中的「复杂系统」,其中观点我也比较认同,实际上我去年就买了《复杂》这本书,正计划最近读一下。
      回到主题,ADHD 如你所言,是人类群体这个复杂系统中的一种现象,只在其中少数个体身上出现(根据 ADHD Statistics And Facts In 2023,全球成年人中 ADHD 患者占比约 2.8%)。
      从已知的信息上看,ADHD 跟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社会学都有联系,而且目前并无有效的治愈手段,只有一些被证明有效的改善症状的方法,目前也没有实证证据能说明为什么这些方法有效。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目前无「通解」,「特解」也时灵时不灵的复杂系统(突然联想到三体问题也有类似的特征 emmm),如果这种现象(ADHD)不幸出现在某个人身上(比如我),理性考虑,这个人最有效的应对是怎样呢?

      如下是我目前想出来的的应对方案:

      第一步,要搞明白自己身上发生了啥。一是自我判断是否匹配 ADHD 的症状,二是找专业医生确诊。
      人类是群居动物,专业的医生对于此类问题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库与经验,自己瞎琢磨,大概率是不如医生专业判断的。
      另一方面每个医生的知识库结构不同,看待疾病可能会有偏差(尤其是 ADHD 这种症状复杂的心理疾病),因此最保险的,是多找几个不同方向的专业医生交叉验证下,避免误诊。

      那么确诊后,在患者自身缺乏 ADHD 相关知识的情况下 ,第一步显然是借助医生的知识库,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该吃药就吃药,该训练注意力就训练。(我本人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

      第二步呢?打铁还需自身硬,当然应该主动学习了解 ADHD 相关的知识,阅读相关的案例资料、学术论文,借助整个人类社会的力量来帮自己解决问题(像这样在网上与人讨论 ADHD 也算是这一步的一部分)。

      根据我目前了解到的资料来看,ADHD 有很多特点:

      1. 病因不明:这个前面已经提过了,只知道与生理心理等许多学科的研究内容有关联。无论是用还原论、目的论还是别的什么已知理论,都只能解释 ADHD 的部分特征。
      2. ADHD 与生理有关:目前已知有几种药物能改善 ADHD 的症状,其中国内目前有两种药物获批被用于治疗 ADHD。根据我的医生所言,「专注达」这种药对 80% 的患者有一定效果,具体药效因人而异。
      3. ADHD 与遗传有关:根据 Is ADHD Hereditary? 所言,ADHD 患者最高有 91% 的可能性将此病症遗传给孩子,具备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这使我开始考虑我亲人患此病的可能性以及应对方案。
      4. ADHD 与心理学、社会学有关:已知 ADHD 能够通过非药物治疗手段改善,比如:
        1. 通过拼图、正念等手段进行注意力训练
        2. 通过列清单、任务拆分、请他人督促等结构化、模块化的手段来约束患者的行为,并使患者将这些结构变成生活习惯。
        3. 其他我还未了解到的训练方法

      这些都是已经被证实有效果,并被大量应用的 ADHD 治疗手段,我打算在后续重点考虑它们。

      然后前面我也提过了,我计划在未来持续接触更多的,可信度较高的案例资料与论文,更新与充实我的 ADHD 知识库与工具库。

      而你所提到的观点(我简单总结下):「如果不能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些意义,ADHD 患者可能会堕入不断加大药量的深渊。」我的知识库内目前没有任何可以证实或者证伪这一观点的内容,我也未 Google 到任何能支撑这一观点的资料,目前我将它归类为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猜想」或者「主观臆断」,如果你有任何实证案例或者资料,请补充一下。

      @RixArt 这里接着回复下你关于「道」与「人生意义」的观点。

      话题如果从科学进一步延伸到哲学,这些问题就没有标准答案了。毕竟就算是相当实证主义的物理学,到现在也没看到半点四种相互作用力的大统一理论的苗头,更何况是「人生意义」、「道」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了。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还是需要把话题再掰回科学的轨道上。

      以下仅为我当下的一些想法,没有系统的实证。

      以目前被大量事实支撑的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我认为人类这个群体实际上不需要人生的意义这样一个抽象的东西就能正常生活。

      我很少考虑什么人生的意义,我也并不认为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我活着实际上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说「渴求」,我各种行为的底层动机都可以由进化论的自然选择来解释。

      马斯洛有个需求层次论影响很大,根据维基百科介绍,该理论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 1943 年发表于《心理学评论》期刊的论文〈人类动机的理论〉(英语: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的心理学观点」。
      理论很老,它对人类需求的简单分层也引起了争议,但是它提出的人类有一些最基本的需求,我想大家都认同这是事实:

      1. 生理与安全的需要:显然自然选择下能存留的族群,一定不会缺乏寻求生存与安全的本能。
      2. 社会上的需要:自然选择使拥有群居等多种优势的族群胜出,并最终进化成现代人类,这又决定了我们会存在这样的需求:渴求归属感、为群体作出贡献时会获得强烈的自我价值感。
      3. 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里不太严谨,感觉还需要更多思考):社会上的需要要求我们自我奉献甚至牺牲,但这种行为实际对个体自身不利(有太多的案例在一遍遍诉说着,太过牺牲自我的人,结局往往不是很美好。等有时间我再补充下相关实证资料)。因此,这类个体在人类族群内部的占比永远是小部分,追求自身的优越性或者独特性(比如好奇心、探索未知),擅长维护自身利益(比如生命、财产等)的人拥有更大的存活概率,在自然选择下理所当然会是族群的主体部分。
        1. 另一方面宣扬悲悯的自我牺牲与奉献者对族群本身的存活是有利的,所以我们会一遍遍地看到各种奉献者与英雄的故事。

      所以我再说明下我的观点:

      人有各种真实的需求,这些需求就是一个人行动的动机与人类社会运转的动力,这些需求可以从进化论中推断得到。人并不需要一个什么人生的意义

      如下再举一些我观察到的现象来印证上述观点:

      比如说,人小时候基本都会渴望被父母老师表扬、认可,工作后希望工作能被各种群体(小到夫妻、团队,大到公司、国家甚至这个世界)认可、为这些群体创造价值。

      当我们在上述小群体的这种价值需求、认可需求被满足后,人类就会追求更大群体的认可(根据需求层次论,这里的前提是你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
      比如说在公司工作中获得了价值感后,人很自然就会希望在社会上获得更大的价值感,从而开始考虑参与开源社区、参与公益活动、连续创业、等等。

      任何群体都可能使人产生价值感,动物救助、植树造林等为非人类群体服务也同样能使部分人满足自己的价值感——这些人获得的价值感可能来自更宏大的群体,比如说整个地球生态圈、整个地球。

      此外上面还推断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比如满足个人兴趣爱好,满足好奇心,找到自身相比其他人的独特之处,等等。

      其他人我不完全清楚,但是我觉得上面这些内容就已经把我的行为动机总结个大半了。

      最后再次总结下我的观点:

      1. 一个人可以一生完全不思考人生的意义,也能凭本能活过一辈子,「思考人生意义」并不是人类存活所必需的行为。因此「为什么我们一定得给人生安排个意义呢?」这个前提就不成立。
      2. 「本质上又回到了人的生物性上去」,从进化论的角度讲,生物性才是人之本源,因此人类思考出的自己「人生的意义」当然逃不过「自然选择」的影响,它必须要能够满足人类自身的某项根本需求——而这项需求是自然选择出来的。
        1. 注:如果你不相信进化论,那就很难聊得起来了。

      在上面的内容里,我把你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都否定了。但你还有一个观点我不能避免:

      人需要找到一个更加底层的、经过深思熟虑而难以被眼界的变化和世俗的洪流所催毁的意义。

      我觉得这句话在生物学上的解释是:自然选择决定了人类具有寻求生存与安全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总是促使人类在变化的世界中寻找「稳定的结构」。比如说天气如何变化都不会淋到雨的洞穴、砸开坚果的方法、取火的材料与方法,再到现代科学中的各种基本公理与公理上搭建的科学大厦,它们都是稳定的结构。

      「人生的意义」(或者说「道」、「真理」,对某些信教者而言这也可能是指他们的信仰)对人类而言并非必要,但人类确实倾向于寻找一个「稳定的结构」来支撑自己。做得好的话,这样的结构能提升人自身的安全感、与抗风险能力。
      也就是说,我仍然坚持我前面陈述过的这个观点:

      这种「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精神上的强大得要先于肉体上的强大」,「理性和善意是人类对抗虚无的盾与剑」,等等,在我看来跟「神用七天创造了世界」没有任何区别(你自己也说「而“道”,是围绕着意义展开的、更加顶层一些的结论和信仰。比如说,一个人的意义是“找到宇宙的答案”,那么“理性和善意是人类对抗虚无的盾与剑”会成为他在寻找答案却暂时看不到希望时坚持他走下去的信仰。」)。
      我的感觉是,这种逻辑被许多人认为有哲理的最大原因,就是它通过简单的一句话,就使人产生了「自己理解了整个世界」的安全感、虚假的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种无法证伪的类似信仰的结论,确实能让人稳定下来(毕竟无法被证伪,这多安全啊),但这就像是阿 Q 精神胜利法,我无法认同。

      人类不需要人生的意义,但人一定会有自己的一套对环境与自我的认知(即稳定的结构),当这套认知崩塌时,为了在新的环境下继续生存(这是本能),就需要构建新的认知,这一点上跟其他动物没区别。
      你每天早上 8 点喂宠物,你的宠物就会产生这样的稳定认知,这时候你再改成 7 点,大部分宠物也能很快形成新的认知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但如果你突然把宠物抛弃在陌生城市,那宠物对变化巨大的新环境的适应与行为的探索将会相当艰难,得抑郁症也说不定,饿死、被车撞死也很有可能(这些都存在大量现实案例)。

      上述这些对环境的认知都与人生的意义无关。
      一个一两岁的婴儿,TA 也拥有了对世界的一定认知,但对 TA 而言人生的意义是必须的么?如果是,请说明一下。如果不是,那婴儿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长成大人模样然后去思考什么人生的意义,再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前面 @0x0001 提到的 周围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人的观念隐隐约约会带着一个“轨道”所在。,其实也是一样的,他们倾向于找一个轨道(稳定的结构),即使这个轨道只能将他带向深渊。
      动物身上同样存在这样的「轨道」,忠犬八公在老人死后仍然不断重复自己以前的行为,这被解释为「通人性」,但这也可解释为无法适应新环境而固守旧有的稳定「轨道」。

      这里我 connect 一下 @0x0001人生规划与体系搭建 以及我写的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的四分之一人生.

      上面两篇文章的观点是,世界是动态的,人的认知是动态的,因此如果非要给自己找个什么固定不变的人生意义,那显然是自讨苦吃(因这种固定的环境与认知被破坏而大吃苦头甚至自杀的案例大家应该都知道许多)。
      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上述文中提出的观点是,应该给自己搭建一个可以与自己的认知、与世界同步动态变化的「结构」, @0x0001 称之为人生体系,这个体系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动态调整自己的锚点。

      就跟你写代码一样,设计人生体系这样的东西时,也要考虑到可拓展性啊。


      最后,我对「意义/道/信仰」的否定,是否是我得 ADHD 的原因之一,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想后续可以查查各宗教信仰群体或地域、哲学家群体以及其他常常思考人生意义的群体,其 ADHD 的比例是否显著低于其他区域,这将可以证明信仰对避免 ADHD 有明显效果。
      而如果宗教信仰 / 哲学家等这类群体的 ADHD 患病率远远低于其他群体,那将能证明你的观点相当正确,或将成为治疗 ADHD 的最有效方案(不过显然我对此不抱啥希望,宗教信仰不清楚,但印象中哲学家、艺术家恰恰是自杀率极高的群体)。

      ryan4yin 这种「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精神上的强大得要先于肉体上的强大」,「理性和善意是人类对抗虚无的盾与剑」等等

      这里道个歉,下午是摸鱼的时候看了下群,没有仔细看上下文,可能有一些误会。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是Google在17年发的一篇paper,因为LLM的潮流让这篇paper又火了起来,标题恰好和ADHD有点关联性,本意并不是为了讲一句有道理的话来指指点点。

      现阶段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通过药物,一些辅助训练来缓解症状。

      但我觉得,通过药物、训练来进行治疗和找到所谓的「人生意义」在精神上提供一些支撑并不冲突。只是药物和训练比较「实」,而人生意义比较「虚」,我觉得两者应该是相互结合的。

      有一个妹子同事患有轻度的抑郁症,偶尔会非常的非常的悲观,沉默不语,与任何人隔绝开来,今年已经离职了。有一次我问她今后想做什么,她说想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个城市生活,体验不同的环境,想环游世界。她患有抑郁症是在她快离职的时候我才听说的,从日常上看感觉不太出来,她喜欢去街拍,喜欢徒步、喜欢攀岩,喜欢尝试各种新的事情,在深圳工作的一年多她独自走过周边很多城市,离职之后她自己一个人去独库骑行,现在准备去新西兰半工半旅行了。

      不管是人生意义还是人生目标还是什么其他的东西,不用过于纠结是否是「远大的」、「宏伟的」、「固定的」等等,能让自己产生积极的状态就好,与病情导致的消极进行对抗。

      祝早日康复。

        Elite 嗯这一点其实我有注意到,但这里的讨论并未涉及到论文内容,我觉得单纯在这里的上下文中说「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这句话伪科学没啥毛病。

        现阶段当然是听医生说的,本来也是两周一次复诊,才刚吃两天药,看两天资料。

        「能让自己产生积极的状态就好,与病情导致的消极进行对抗。」是这么回事,我就是这么想的。

        其实在就诊之前,我也尝试过许多其他的方法,比如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来获得自我价值感,通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来获得快乐,用以抵抗 ADHD 的负面影响,确实都有一些效果。

        总之就事论事,这次讨论沉淀下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对我自己也挺有帮助~

        补充,今天查资料,未发现多少 ADHD 患者用药成瘾的案例,但是却查到了大量自我诊断后,将 ADHD 用药当作「聪明药」,通过不正当渠道购买使用的案例,国内外都有。这些未经专业诊断的盲目用药效果不明,且将自己置于极大的成瘾性风险与其他未知副作用之内,值得引起警示。

        而对 ADHD 患者而言,这些案例强调最多的就是严格遵照医嘱用药的情况下,这些药很安全。
        以我为例,前面已经介绍过,医生在给我开药前,首先就通过多种测试手段评估了我服药的安全性,排除了我其他疾病的可能。


        吃药变“吸毒”:成人多动症患者之困

        在北京高新医院戒毒科主任徐杰接触的案例中,网购阿德拉、利他林等药物,经常会买到假药。其中不乏卖家以冰毒、摇头丸等毒品替代药品,极易涉嫌走私毒品。此类药物不断被药贩子包装成“聪明药”,他接触的200余位利他林成瘾者中,不少人正是受此蛊惑,抱着提升学习、工作效率的念头网购药物,最终却成了瘾君子。

        他同时补充,正常人服用利他林后,会导致多巴胺分泌过多,浓度增加,如若滥用,极易成瘾,导致胃肠道、肝肾、心脏受损,且易出现抑郁、幻觉等精神问题。且利他灵等药滥用成瘾后,治疗难度远大于毒品成瘾:许多黑市的毒品是土制的,纯度不高,但药品不同,其价格比毒品便宜不少,制作却更为精良,纯度高且作用时间长,他认为,若这类药品缺乏监管流向市场,危害更甚毒品。


        Michigan 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美国有近 20% 的大学生曾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使用过提高成绩的药物。

        Performance-Enhancing Drugs at Work

        The most abused performance-enhancing drugs include stimulant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ADHD and sleep disorders. These stimulants include:

        • Amphetamines(安非他命): The most commonly abused amphetamines include Adderall and Dexedrine. Adderall is widely used to treat ADHD, but it can be dangerous if abused or used outside of a medical setting.
        • Methylphenidate(哌醋甲酯): Ritalin and Concerta are the most commonly abused stimulant medications to enhance mental clarity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Both drugs contain the chemical methylphenidate.
        • Modafinil(莫达非尼): This drug is used to treat sleep disorders and is often abused by workers experiencing sleeplessness due to too much work.

        Currently, Adderall and Ritalin are the most common drugs abused by worker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on the job. From 2005 to 2011, emergency room visits caused by prescription stimulant abuse rose by nearly 300% among people under 34. Further, a recent study found that almost 20%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used performing-enhancing drugs without a prescription.


        Michigan 大学(哦又是你)一项研究显示,美国部分中学、高中学校有超过 25% 的孩子滥用了 ADHD 治疗用药。

        In some US schools, 1 in 4 students report misusing prescription stimulants (这篇文章的标题在国内被翻译为 全美1/4青少年承认滥用兴奋剂 专家警告将造成严重风险,好典型的夸大事实...)

        U.S. middle and high schools with the most students taking prescription stimulants to treat ADHD also had, overall,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students who misused prescription stimulants within the past year.

        At some schools, 25% or more of kids reported misusing prescription stimulants in the past year—meaning they used the medication without a doctor’s orders or nonmedically, e.g., for recreation or to stay awake.


        “Study Drug” Abuse by College Students: What You Need to Know

        Some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who do not have ADHD will take stimulant medications without a prescription because they hope that taking these drugs will increase their focus and ability to concentrate. [2] However, taking stimulant drugs without a diagnosis of ADHD has risks and may not work in the way people think they do.


        如果大家都服用聪明药,会怎么样 - BBC

        巴尔扎克是早期聪明药的狂热信徒——为了文思泉涌,每天摄入大量咖啡因。

        虽然许多聪明药都有热情的忠实拥趸,但它们对大脑的作用不是未经证实,就是微乎其微。这给我们带来虽然大家普遍服用却最不令人兴奋的后果:没有任何的变化。

        利他林是一种治疗多动症的兴奋剂,但经常被希望提高注意力的人所滥用。

        那么,如果我们都服用聪明药,会怎么样?事实证明,我们当中大多数人每天已经用上了——这就是我们每天早晨喝的咖啡。但这是巴尔扎克原本早已告诉过你的。

        我觉得,是否可以尝试去接纳自己,接受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而不是按照社会标准,给自己定一个 ADHD 疾病。把”注意力缺失“定义成一种病,这事本身就很扯,再通过药物治疗,得到的,无非是一个社会需要的正常人。接纳自己,在自我的世界里,自己绝不可能有心理疾病。

          ryan4yin 兴趣确实是注意力缺失症的自我疗法之一,我去年工作跟兴趣很匹配,工作效率也很高。

          兴趣这个概念感觉有点儿抽象不知道为啥, 就很难理解兴趣这种动机, 除非这个兴趣很利己.(或者有可能不知道自己上头的这个东西利己的点是哪里吗)(之前看别人打算法竞赛从小开始, 兴趣浓厚, 是爱blabla时候, 感觉巨自卑, 现在看是真抽象)

          而且很奇怪的是, 为啥adhd这么强调阅读障碍.(感觉好多人的文字根本不值得阅读, 好多观点都是牛皮癣来着, 通过很多层抽象包装包装然后贴受众脑子里)

          !随手写, 无标点, 无逻辑警告!

          一般感觉自己遇到的东西难的时候, 时间紧张的时候, 没办法放轻松思考问题的时候, 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表现是刷手机 刷论坛 看不完这个长帖)(不过自己知道什么触发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相信自己能通过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新集中注意力)

          //兴趣的话, 会铺很多, 但是时间久了好像不同类型领域遇到的问题都一样, 没那么强的个人动机, 就继续不下去了.
          //最近刚喜欢上 刷碗 洗澡 洗脸 刷牙, 发现这些东西能让我迅速安静下来, 应该是有冥想的作用在的, 理解了之后然后就能耐心做这些稀松平常, 每天都要重复的事情了. (压力大的时候或者轻度抑郁的时候, 感觉做这种日常行为对自己来讲都是浪费时间) (之前有段时间不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 感觉别人对我讲的好处都不是我喜欢的好处. 比如刷牙对牙好, 好又怎样, 迟早都要掉的. 又或者说洗碗帮家长分担家务, 家长的家务为什么要我分担, 对我来讲又没什么用, 家长不想刷碗就多搞钱换洗碗机啊, 为什么要我刷.)

          逻辑不清晰, 匆忙加了一版标点符号(((逃)))(一度认为加标点符号对自己来讲也没啥用, 嗯刚发现有用了)

            kristenqin 为啥adhd这么强调阅读障碍

            我觉得你在读各种资料时产生了错误的认知,阅读障碍只是 ADHD 患者可能具有的特征之一,并不是主要特征或必要特征。举例来说,我就没有长期的阅读障碍,我实际上还挺喜欢读书的。

            kristenqin 兴趣这个概念感觉有点儿抽象不知道为啥, 就很难理解兴趣这种动机, 除非这个兴趣很利己.

            这里聊的兴趣,我是指我喜欢做的、做着会感觉到快乐的、对相关领域有强烈好奇心的事,都是基于心理状态来判断的。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是能很容易集中注意力,这个观点对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是成立的,而对 ADHD 患者而言就尤其如此。

            @0x0001
            我感觉我现在对于兴趣,好像有些“众生平等“的感觉,只是网络的不同部分

            不同人对兴趣的不同定位,可能正体现了他们追求与认同的「意识形态」不同。

            现代社会推崇人的平等与自由,追求个人价值与愿望的实现。而「兴趣」就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跟随兴趣去实现个人价值与愿望是非常有效的策略。
            看看网上的各种博客站点、个人简历,大部分都会提到自己的(业余或工作上的)兴趣是某某某,这是当下主流的「意识形态」。

            但主流意识形态当然不是唯一的真理,修道的道士认同「性命说」,坐禅的和尚探求「佛性」,信耶稣的教士相信「神创论、赎罪教义」,社会主义者推崇集体的力量、社会企业家的目标是「为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而努力」,中国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等等,这些都代表了不一样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本质也是一种稳定的结构。前面我说明过我的观点——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人类生存必须的东西,而是一个有了会感觉到更安全、舒适、更能抵抗风险的可选项——意识形态也是这样一个可选的、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

            ghost_zzzyyy 在自我的世界里,自己绝不可能有心理疾病

            其实我部分同意你前半部分的观点。但后面的这个表述很怪,跟常见情景一个意思,比如父母说他们的孩子绝不可能有病,比如广泛的讨论“抑郁症是不是病”。所以我不会选择陷入这个纠结中。

            我之前想过一个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稳定的期待,在成年之前我就听过一个说法是人生有好多个阶段, 25 岁后的你可能会是另一个你/状态/想法/etc 。踏入社会之后又有一个说法,大家耳熟能详的所谓 35 岁危机。包括现在大部分兢兢业业的普通人思维是,到了一定年龄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多少岁前买车/买房/结婚/生娃,然后又要努力维持生活,维持婚姻和家庭,供娃上学、培育成长,陷入一种螺旋上升的无限循环,跃升的是代际,重演的是人生。

            我能同意的是,我希望不生活在这么一种稳定里,想要超脱出这种来自长辈、同辈的期待压力,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于是能够延伸到,如果普遍的研究表明,某种心理状况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或次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比如 1/10 的数量(总之你无法忽视这个标签的存在),那么怎么去界定所谓的正常,这个阈值在哪里。当我接受药物治疗后,变得符合社会期待了,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吗?所以我一直很谨慎地去看待这个事情,比如说心理学界公认不太靠谱的 MBTI 16 型人格(但不靠谱的主要原因是没办法把所有人只限定在 16 型里,且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跳变),我本来就是 I 内向型的,通过某种激素或者神经递质的激活,让我表现出 E 外向型,这是真实的我吗?不好说。

            上面这段论述的主要矛盾在于,你是否相信科学和现代医学,如果你相信心理学、精神科学、脑科学等多学科共同努力下,有更好的衡量手段去判断我提到的界定正常和非正常的阈值,那么你可以去选择无条件信任它。如果你认为这不是一种科学,是一种畸形的社会期待,那么别人认为我不正常有什么所谓呢,大家一起疯一起社会大进化好了。这或许是一种极端的自我认同,不过极端的自我不认同又可能是抑郁了。还是得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出判断比较好。

              hsxfjames 这或许是一种极端的自我认同,不过极端的自我不认同又可能是抑郁了。

              其实意思就是说不要走极端、钻牛角尖吧。

              ghost_zzzyyy 在自我的世界里,自己绝不可能有心理疾病。

              逻辑上当然能通过极端缩小关注范围来使自己的理论无懈可击,但这是违背人的本能的,对我而言是有弊无利的思想。
              这样一个无懈可击的自我的世界达成了绝对的「安全上的需要」,但是却彻底忽视了人「 社会上的需要」 ,它完全否定了人最底层的行为动机,这只会导致更大的与自身本能的冲突以及这冲突带来的痛苦。

              从你的表述中看,这种理论的初衷是为了规避适应社会带来的痛苦,可实际上它又造就了与自身本能对抗的痛苦——它没有解决问题。

              人活着就是需要做各种 trade-off 啊,走极端解决不了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分布式系统中的「CAP 不可能三角」,你永远不可能三者兼得,为了获得一部分,就必须要舍弃另一部分。

              我可能无法理解你们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吧。对我来说,自我的建立跟社会无关,自然也谈不上适应社会,也谈不上极端。于我而言,人一生要面对的问题无非就“生老病死”,在这条路上,你比之其他人,或是事业成功,或是家庭美满,你也还是在这条路上,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大家都是朝着死向前走。人站在“生”,只看到“老病”,不敢看到“死”,所以寄托于外物,希望能延长“生”,或者减轻“老病”的痛苦。但如果人能认清终点是“死”,能从“死”的角度往回看,那么一切就都是必经之路,当下的一切,自然不会给你带来太多痛苦,毕竟终点是死。

              13 天 后

              已经服药半月有余,总体治疗效果很好。
              睡眠方面,入睡从以往凌晨两点调整到了 23:30 左右,最近一周日均睡眠时间 7h30m.
              工作方面,无法启动(拖延)、焦虑等问题有明显改善,频繁分心的问题仍存在但能意识到并控制住自己。
              前两天复诊医生给我加了新药安非他酮,它是 ADHD 的二线用药。这两天的感觉是,新加的这个药能让人心情愉快放松、行动力强。

              近期计划:

              1. 工作上维持住当前的良好状态
              2. 业余暂且放下其他所有计算机相关的兴趣爱好,多看些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书籍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目前在看《这才是心理学》,预计下一本看《复杂》

                ryan4yin 多看些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书籍

                发展心理学看过吗。走正统的路子可以先从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开始,一上来就认知科学有点超前其实。

                  hsxfjames 感谢提醒,目前在看的《这才是心理学》算是我看的第一本正统心理学书籍,其他的流行大众读物不提也罢。

                  学习是一个探索与优化认知的过程,我基于自身当前认识做的规划是有点不实用,看完当前这本入门书之前会参考你的建议调整下学习规划。

                  1 个月 后

                  刚好确诊了注意力缺陷,进行到收集资料这步,查阅发现,你们说的我都没有考虑过,很佩服你们所拥有的精神世界。

                  © 2018-2025 0xF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