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xArt 这里接着回复下你关于「道」与「人生意义」的观点。
话题如果从科学进一步延伸到哲学,这些问题就没有标准答案了。毕竟就算是相当实证主义的物理学,到现在也没看到半点四种相互作用力的大统一理论的苗头,更何况是「人生意义」、「道」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了。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还是需要把话题再掰回科学的轨道上。
以目前被大量事实支撑的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我认为人类这个群体实际上不需要人生的意义这样一个抽象的东西就能正常生活。
我很少考虑什么人生的意义,我也并不认为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我活着实际上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说「渴求」,我各种行为的底层动机都可以由进化论的自然选择来解释。
马斯洛有个需求层次论影响很大,根据维基百科介绍,该理论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 1943 年发表于《心理学评论》期刊的论文〈人类动机的理论〉(英语: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的心理学观点」。
理论很老,它对人类需求的简单分层也引起了争议,但是它提出的人类有一些最基本的需求,我想大家都认同这是事实:
- 生理与安全的需要:显然自然选择下能存留的族群,一定不会缺乏寻求生存与安全的本能。
- 社会上的需要:自然选择使拥有群居等多种优势的族群胜出,并最终进化成现代人类,这又决定了我们会存在这样的需求:渴求归属感、为群体作出贡献时会获得强烈的自我价值感。
- 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里不太严谨,感觉还需要更多思考):社会上的需要要求我们自我奉献甚至牺牲,但这种行为实际对个体自身不利(有太多的案例在一遍遍诉说着,太过牺牲自我的人,结局往往不是很美好。等有时间我再补充下相关实证资料)。因此,这类个体在人类族群内部的占比永远是小部分,追求自身的优越性或者独特性(比如好奇心、探索未知),擅长维护自身利益(比如生命、财产等)的人拥有更大的存活概率,在自然选择下理所当然会是族群的主体部分。
- 另一方面宣扬悲悯的自我牺牲与奉献者对族群本身的存活是有利的,所以我们会一遍遍地看到各种奉献者与英雄的故事。
所以我再说明下我的观点:
人有各种真实的需求,这些需求就是一个人行动的动机与人类社会运转的动力,这些需求可以从进化论中推断得到。人并不需要一个什么人生的意义。
如下再举一些我观察到的现象来印证上述观点:
比如说,人小时候基本都会渴望被父母老师表扬、认可,工作后希望工作能被各种群体(小到夫妻、团队,大到公司、国家甚至这个世界)认可、为这些群体创造价值。
当我们在上述小群体的这种价值需求、认可需求被满足后,人类就会追求更大群体的认可(根据需求层次论,这里的前提是你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
比如说在公司工作中获得了价值感后,人很自然就会希望在社会上获得更大的价值感,从而开始考虑参与开源社区、参与公益活动、连续创业、等等。
任何群体都可能使人产生价值感,动物救助、植树造林等为非人类群体服务也同样能使部分人满足自己的价值感——这些人获得的价值感可能来自更宏大的群体,比如说整个地球生态圈、整个地球。
此外上面还推断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比如满足个人兴趣爱好,满足好奇心,找到自身相比其他人的独特之处,等等。
其他人我不完全清楚,但是我觉得上面这些内容就已经把我的行为动机总结个大半了。
最后再次总结下我的观点:
- 一个人可以一生完全不思考人生的意义,也能凭本能活过一辈子,「思考人生意义」并不是人类存活所必需的行为。因此「为什么我们一定得给人生安排个意义呢?」这个前提就不成立。
- 「本质上又回到了人的生物性上去」,从进化论的角度讲,生物性才是人之本源,因此人类思考出的自己「人生的意义」当然逃不过「自然选择」的影响,它必须要能够满足人类自身的某项根本需求——而这项需求是自然选择出来的。
- 注:如果你不相信进化论,那就很难聊得起来了。
在上面的内容里,我把你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都否定了。但你还有一个观点我不能避免:
人需要找到一个更加底层的、经过深思熟虑而难以被眼界的变化和世俗的洪流所催毁的意义。
我觉得这句话在生物学上的解释是:自然选择决定了人类具有寻求生存与安全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总是促使人类在变化的世界中寻找「稳定的结构」。比如说天气如何变化都不会淋到雨的洞穴、砸开坚果的方法、取火的材料与方法,再到现代科学中的各种基本公理与公理上搭建的科学大厦,它们都是稳定的结构。
「人生的意义」(或者说「道」、「真理」,对某些信教者而言这也可能是指他们的信仰)对人类而言并非必要,但人类确实倾向于寻找一个「稳定的结构」来支撑自己。做得好的话,这样的结构能提升人自身的安全感、与抗风险能力。
也就是说,我仍然坚持我前面陈述过的这个观点:
这种「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精神上的强大得要先于肉体上的强大」,「理性和善意是人类对抗虚无的盾与剑」,等等,在我看来跟「神用七天创造了世界」没有任何区别(你自己也说「而“道”,是围绕着意义展开的、更加顶层一些的结论和信仰。比如说,一个人的意义是“找到宇宙的答案”,那么“理性和善意是人类对抗虚无的盾与剑”会成为他在寻找答案却暂时看不到希望时坚持他走下去的信仰。」)。
我的感觉是,这种逻辑被许多人认为有哲理的最大原因,就是它通过简单的一句话,就使人产生了「自己理解了整个世界」的安全感、虚假的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种无法证伪的类似信仰的结论,确实能让人稳定下来(毕竟无法被证伪,这多安全啊),但这就像是阿 Q 精神胜利法,我无法认同。
人类不需要人生的意义,但人一定会有自己的一套对环境与自我的认知(即稳定的结构),当这套认知崩塌时,为了在新的环境下继续生存(这是本能),就需要构建新的认知,这一点上跟其他动物没区别。
你每天早上 8 点喂宠物,你的宠物就会产生这样的稳定认知,这时候你再改成 7 点,大部分宠物也能很快形成新的认知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但如果你突然把宠物抛弃在陌生城市,那宠物对变化巨大的新环境的适应与行为的探索将会相当艰难,得抑郁症也说不定,饿死、被车撞死也很有可能(这些都存在大量现实案例)。
上述这些对环境的认知都与人生的意义无关。
一个一两岁的婴儿,TA 也拥有了对世界的一定认知,但对 TA 而言人生的意义是必须的么?如果是,请说明一下。如果不是,那婴儿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长成大人模样然后去思考什么人生的意义,再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前面 @0x0001 提到的 周围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人的观念隐隐约约会带着一个“轨道”所在。
,其实也是一样的,他们倾向于找一个轨道(稳定的结构),即使这个轨道只能将他带向深渊。
动物身上同样存在这样的「轨道」,忠犬八公在老人死后仍然不断重复自己以前的行为,这被解释为「通人性」,但这也可解释为无法适应新环境而固守旧有的稳定「轨道」。
这里我 connect 一下 @0x0001 的 人生规划与体系搭建 以及我写的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的四分之一人生.
上面两篇文章的观点是,世界是动态的,人的认知是动态的,因此如果非要给自己找个什么固定不变的人生意义,那显然是自讨苦吃(因这种固定的环境与认知被破坏而大吃苦头甚至自杀的案例大家应该都知道许多)。
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上述文中提出的观点是,应该给自己搭建一个可以与自己的认知、与世界同步动态变化的「结构」, @0x0001 称之为人生体系,这个体系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动态调整自己的锚点。
就跟你写代码一样,设计人生体系这样的东西时,也要考虑到可拓展性啊。
最后,我对「意义/道/信仰」的否定,是否是我得 ADHD 的原因之一,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想后续可以查查各宗教信仰群体或地域、哲学家群体以及其他常常思考人生意义的群体,其 ADHD 的比例是否显著低于其他区域,这将可以证明信仰对避免 ADHD 有明显效果。
而如果宗教信仰 / 哲学家等这类群体的 ADHD 患病率远远低于其他群体,那将能证明你的观点相当正确,或将成为治疗 ADHD 的最有效方案(不过显然我对此不抱啥希望,宗教信仰不清楚,但印象中哲学家、艺术家恰恰是自杀率极高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