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tou 大概和个人的生活所在圈层有关。虽然说这本书出版于 1948 年,直到现在农村其实还有非常浓厚的这种痕迹,虽说近几十年来几代人在逐步摆脱,但几百年来的宗族思想、文化与逻辑的缺失、人的圈子的“差序格局”等依然十分浓厚。这本书的重点也是尝试用理性的文字去描述和构造这样的现象,通过抽象出概念的方式,辅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些共同之处。
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讲,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可能算是从一个垂直的角度接触过中国的各种不同圈层。我自己本身也是农村出身,机缘巧合初高中在当时韶关最好的学校上学,接触的大多是小城市和县城生活的同学;大一时候在网络中心兼职,接触了更多不同家境、不同性格、不同认知水平的老师和学生;大二时候参加了三下乡,去梅州兴宁罗浮镇待了十天,那边绝大部分都是因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乡的初中生,与我家乡非常类似;再到后面在鹅厂实习与工作接触了更多较为精英的人群。一路过来某种割裂的感觉十分强烈,一直很难想通,后来再看这本书才有了一点把握。最近在看广金的黄灯老师写的《我的二本学生》,对这种割裂现状也是非常有共鸣。
这种不同圈层的割裂,大概得在真正的农村生活底层开始,接触过各种各样不同的圈层过后,才能从感性的角度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和把握吧。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其实很难去想象生活在农村的人们的生活日常、普遍的认知水平、家长制观念与当下的理性世界的冲突等等。老师您可能也正好在另外一个圈层,所以会有很多不太理解的点,但又困于缺少合适的书本去描述。包括我接触的不少鹅厂员工,许多都有些困于某些精致的抽象概念、数据表象、互联网的各种职场“方法论”中,看不到某种中国更普遍的社会现状(或许也能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鹅厂为什么最早造出了微视,但后面不重视被抖音赶超,最后不得不靠微信视频号强行去尝试扳回)。
我不遗余力地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看,其实也是希望更多人可以多感受一下当下社会的某种认知鸿沟,这也是我们学CS乃至于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同学中较为缺乏的部分;学生们普遍习惯了高考的惯性,且这种惯性越来越强,也越来越容易沉迷在既定的升学、进大厂、考教师等路线之中越走越窄;但其实社会之中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做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在什么学术顶端去挤破头脑。
宏观的角度来说,可以感受一下 CNNIC 历年来的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尤其是 “网民学历结构”,第一次看的时候这夸张程度可以说有点颠覆我过去的认知(以第 47 次的报告来看,我们有 9.89 亿的网民,但本科以上不到 10%,更不要说有 title 的名校;再看华师,所谓 211 梯队学校也不过如此,可谓堪忧)。
尽管如此还是有 4.16 亿的非网民,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因为文化程度、信息技术技能的限制:
话转回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能感受到某种,抛掉某些灌输的抽象概念、从最本质的现实模式去逐步往上层去抽象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也解开了我从小到大在数学学习的困惑,我过去十分排斥那种基于纯抽象概念之上去训练、建立直觉的学习模式,在这里也终于完全化解。(比如说我重修两年的高数、安全学的数论群论、算法、SICP 等等;现在我面临的困难是难挤出大块时间,其他的障碍基本统统打破了)
书评的话,或许找个时间再重读然后详细展开一下。另外我认为在现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要想了解现在的农村或城市的现状,不一定都要停留再书本抽象的概括,类似现在国内不同风格的短视频 / 长视频平台(尤其是快手、抖音、Bilibili / 西瓜视频)就已记录得挺好,无需亲自下场就能有所感受。文字的表达有所门槛,而视频带来的面对面的效果也正是乡土社会最大的需求(参考书中第一章"文字下乡"),自然对应的人群也能覆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