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斌头老师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时间:2018年9月
版本:0.1


引言

2018年秋季,斌头老师的图灵班将会迎来其第四批学员。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图灵班,请看这里更久远的帖子。或者找15、16级的同学打听。

计划

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打算对18级图灵班进行比较大的改变。主要思路:大幅度减少入班人数,主要招收有一定基础、有潜力有志向的同学进来学习。增加斌头老师亲自出马上课面授的时间。

  • 面试时间:从今天开始到军训结束,接受预约。面试官有可能是我本人,也可能是往届的师兄。
  • 时间:军训后开始高强度学习训练。
  • 人数:3-5人。
  • 本学期内容:算法、数论、线性代数、C编程。
  • 要求:必须通过面试;心态开放,愿意交流、分享。其他的说不清......

FAQ

  • 谁应该参加图灵班学习?图灵班的思路是对的,大部分同学都应该跟这个学习思路。

  • 为什么限制人数?作为一个学习小组,资源有限,必须做人数控制。而且人数少了,管理与教学的效率更高。也算是一次改革吧。

  • 谁不应该报名参加图灵班面试?
    1.零专业基础
    2.没有强烈的专业意识
    3.缺乏学习信心、没有远大的理想
    4.参加很多社团,总是很忙
    5.英语恐惧症

愿景

在过去的四、五年,我一致致力于图灵班的建设。不敢说取得了什么成绩,但是在图灵班的学员中我看到了潜在的发展可能性,也感觉到很多同学不同程度的进步,从而坚信这个学习小组存在的必要性。为此,......惨淡经营,苦苦支撑。希望明天会更好。

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开班?我看到零基础不建议报名,为什么?

    请问零基础的定义是什么?大概了解了计科情况和自学了一点点c算有基础吗?谢谢?

      QWW 因为零基础可能会很吃力,跟不上。

      charfole 自学了C当然算有点基础咯。没有什么准确定义的,所以,面试很重要。

        QWW 军训结束后立即开始,大概在第四周。

        • ccai 回复了此帖

          Bintou 那请问面试会考察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是以谈话交流为主吗?

          • SKY 觉得很赞

          感觉自己是零基础,因为基本没接触过计算机,也没什么机会在中学接触过。但我想在计算机领域上走远一点,我想有人能指引自己该怎么走。我适合报名吗?

            SKY 这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有的态度。至于指导的话,这个论坛已经不少了。图灵班不仅仅是指导。你需要指导可以问我。

            handsome 大学不是高中,不需要考难的东西。清晰的概念是目前最需要的东西,估计也是大部分同学缺乏的。

            2017年,我在开学后第一周的周末组织同学们学ThinkC,我主动发微信请同学们来的,大概20人左右吧,结果第二周已经很多同学不愿意来了。当时,我就觉得自己的所谓“付出”或者“努力”很廉价。也许我没找对人吧。我不想批评同学,也许是我做得不够好。接着退出的人陆陆续续,很多。目前大概还有10人左右。

            目前,提出要来图灵班的同学很多啊,可是我很明白,大部分同学不了解情况,这个“情况”包括很多很多东西。一言难尽。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来图灵班等于浪费时间。

            作为18级图灵班裁员的补偿,我无偿赠送两次“ThinkC学习”课程,安排在周末,到时候通知。希望有兴趣的来。不过,这些课程并不是“图灵班”的课程。

            在网工的群里看到了一个师弟的回复,“一个零基础不能报,阻止了一大堆人的步伐”,老师回复:“并没有人可以阻止你前进的步伐。”我想,每个人的情况和背景其实不同。节奏相近的人也自然可以聚在一起,无须过分在意谁在前面谁在后面。图灵班的存在,大概是给适合的人带来一个助力,也作为同学之中学习的引领者的角色。

            回想起大一的我,虽说也有加入图灵班,但内心太过膨胀,并未意识到自己精力的有限,难以专注下来。不久以后自然开始吃力,不适应周围的伙伴前进的节奏,无形中已经离开了,并且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看书,所幸在互联网上遇到了许多不错的老师、不错的书籍、不错的博主,慢慢地也想通了一些。

            暑假写 入门计算机专业的建议 的时候,作为过来人,想了很多,心中也希望大家能多一些自我。从小到大处在强调集体的环境中,到大学这个无形中开始需要自我意识的环境,这其中的转换,并不是那么容易,甚至有的人并未意识到这样的差别。所以我还是想强调一下:

            (内容来自那篇帖子)
            来到大学,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高中升大学与初中升高中的差异。经过中考以后,迎来我们的是教育模式类似的高中。而经历了高考和专业录取的洗礼的我们来到的大学,是与以往的教育经历的学习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

            小学到高中的时候,学习的目标(要学什么),要怎么学,每天要上什么课,学什么已经早已设计好了,我们需要做的,也是跟着老师的课程,安心学习,刷题,写作业和考试,目标也很一致——高考。

            到了大学,老师们的角色,仅仅剩下某门学科的引路人,以及我们学习之路的朋友,而没有了督促我们学习的义务。能为我们的学习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个人的心中需要有自我的意识,我们来到大学,是在“求学”,而不是“等老师求我们学习”。

            对于学习的集体,我认为只有在有着相似的知识背景之下,发自内心,才会形成;依赖着外力、依赖着利益、依赖行政手段的硬点,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产生发自内心的动力,始终缺了点儿什么,在计算机这个实诚的世界中也存活不久。我们的过去有太多太多扼杀个性的因素了(比如说各种各样的“超级中学”),我想这一点一定要意识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会着手改变。少喊口号,多做实事,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前进。这个世界有很多shit,与其站在一边嫌臭而不敢前进,麻痹自己的神经,不如直面它们,铲掉它们。

            想找到发自内心聚集的学习伙伴,并不那么容易,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孤独的人孤独地走。不过我相信,只要你不断地努力,一定会有属于你的圈子。也祝各位在计算机世界的探索之路中,找到与你同行的伙伴。

            Bintou
            线性代数引论(GSLA)记得认清作者买。。。
            因为有一本是同名的

            © 2018-2025 0xF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