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大二,学校仅仅双一流,计算机方面不强,自己想学计算机,对编程感兴趣,也在课余时间自学了一些知识
现在有个选择,降一级到软件工程专业,在读一年大二;另一个就不降转,继续学原来的夕阳专业,但我对这个专业将来的工作环境有点艰苦
我希望未来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但现在的路不知道如何选择,跨专业考研我也了解不多,仅仅知道很难。如果成功转到软件工程,也不知道是否满意,接下来该怎么做也没有方向
好乱好迷茫,下周就要转专业面试了 ,噫嘘唏!有没有人提提建议呢?
我现在大二,学校仅仅双一流,计算机方面不强,自己想学计算机,对编程感兴趣,也在课余时间自学了一些知识
现在有个选择,降一级到软件工程专业,在读一年大二;另一个就不降转,继续学原来的夕阳专业,但我对这个专业将来的工作环境有点艰苦
我希望未来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但现在的路不知道如何选择,跨专业考研我也了解不多,仅仅知道很难。如果成功转到软件工程,也不知道是否满意,接下来该怎么做也没有方向
好乱好迷茫,下周就要转专业面试了 ,噫嘘唏!有没有人提提建议呢?
迷茫 核心是 不确定,不确定可以引入 信息 去解决,迈出提问的第一步确实是极好的!
也写下我的观点:
我觉得这里关键在于静心学习的时间,一方面是有足够掌握能满足自己胜任程序员工作需要的技能,另一方面是沉下心来进一步学扎实的基础。
大三开始基本就得考虑未来方向的准备,喘息时间很少,今年恰好就业形势严峻低迷的状态,过早介入资源竞争可能会更不利于学习。如果家里有条件的话我感觉在校园多留一两年也还不错,我身边也有同事工作一年之后准备申请硕士继续读书的。
首先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一些大的目标和计划(类似计划一场长途旅行),课程路线方面,可以参考我们的 Wiki 里面的一个 大致的图景,还有 https://csdiy.wiki ,https://teachyourselfcs.com,freeCodeCamp 等等(WIki 也有收录),现在 B站 也不少类似的视频博主,看一两个可能会被算法推荐到一些相关的不错的内容,遇到了也可以参考参考。
有个规划,大概有了个课程路线后,就可以开始去冲当下能抓住的事情了,具体到时间安排,可以参考 参照大学课表对自己的学习安排 计划好你的课程项目的安排,和你当下面对的课程看能否有机结合,让时间利用更充分一些。或许可以以此作为你是否转专业的决策的一个参考。
学一段时间之后,不时可以给自己一些复盘和反思,进一步调整计划和航向。
我看了群里的大家的聊天记录和群主的建议,有不少的收获,非常感谢大家提供的建议和帮助!
学校的软件工程不强,学科评估排不上号,反倒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这个跟我的专业石油工程相关的有个C-,这让我动摇了,想想没必要了。降转过去不一定符合自己的预想:可能学校教得不好,教的内容都过时了,也可能有着麻烦的低效作业,学一些没用的知识,让我自主学习的时间也没有多少
我之前就是跟着cs自学指南学习,在B站看视频恰好看到The Missing Semester的讨论视频,感觉很有帮助,顺着就来到这里
关于给自己制定目标与计划,我可以制定一个类似的东西,毕竟有很多前人的学习路线供我参考,相当于路就指明在脚下了,可我不知道这条路去哪,我能走多远,能不能走通,毕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我把精力花在兴趣上,必然会减少学习原专业的时间,难道只能把它当成爱好吗?
不管怎样,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会一直继续下去,原因就是感觉好玩,有趣罢了
最后,感谢这个美丽的0xFFFF社区,以及社区里的大家!
我觉得得看未来的规划,如果准备考研就不转到时候跨考,如果毕业直接就业就转有充分时间学习计算机
pyxuan 以我的经验其实如果是想搞软件,在就业市场什么的,“学科评估” 可能并不会太被关注(当然石油工程不太了解,应另当别论),反而说更硬核、有深度、有影响力的项目经验会更受欢迎,类似 @Chever-John 最近在尝试带人做世界级开源项目,相信可以对你 “未来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 这一方向会有所助力。
关于自主学习时间的问题,我觉得并非一定要和身边环境划清界限。当你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和预期的时候,其实可以考虑和身边对应学院老师沟通,得到比较好的方案,相信大部分老师不会去为难一个足够主动在追求自己方向的学生的(他们更担心的是上课的一片死气沉沉,各种条条框框也只是为了让它看起来没那么死气沉沉一些)。既然有“双一流”的标签的大学,至少遇到好老师的概率不会低,多接触说不定会有惊喜(比如说问问软件工程的朋友有没有什么很喜欢的老师之类,带着你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去见一见、聊一聊都很 nice)。
至于能不能通,能走多远,可能在学校的时候并不需要过于 care,听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尽可能靠近一些,身边都会是你的助力。相比社会而言,大学真实是做喜欢的事情的阻力最小的地方。
过来人,直接跳,不要心存侥幸想要曲线救国(什么考研跨考、未来出国转专业)。
你多在学校呆的这一年对你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来说不算什么。还多一年实习机会。
重要的话再说一遍,不要想曲线救国!!!2022年了,你将来无论是出国还是考研还是就业,科班身份都是很重要的。
学校教学质量就别管了,再不济也有优秀的公开课兜底。
看见下面有说我云的,包括这位同学在群里也多次出现“云”这个字眼。。之前在群里我本来是不想纠结这个字眼的,正常讨论时候一口一个“云”是很没礼貌的事情,很基本的对事不对人做不到的话,我也就针锋相对一下吧。
我建议这位同学自己如果没有体验过跨专业转码的难度(至少你自己说了是科班),没有体验过一遍顾着自学一边还要管自己专业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就不要说别人云了,到底是谁在云?我自己是跨专业投过美本美研,我朋友一堆是跨专业考研、跨专业投简历,样本多得是,非要公司JD上明说“只限科班”才算看重吗?
我觉得你需要转变一下思维,所以逐句回复了:
pyxuan 学校的软件工程不强,学科评估排不上号,反倒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这个跟我的专业石油工程相关的有个C-,这让我动摇了,想想没必要了。
这个,说实话我确实不懂石油工程相关的东西,不知道你们就业是怎么选择的,但是建议你再去参考同专业大四甚至已经毕业的同学的说法,看看社会上普遍对你们学校和专业的认可度如何。因为一般来说,学科评估的结果对于本科生就业来说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学科评估开展的这几年认知度还是由“双一流”这个概念带过来的,很多时候甚至没有一些花钱就能上的野榜知名度高。人们更认可的是 985/211 这种沿袭了几十年的概念,一时半会是转变不了的。另外,要看学科评估的目的,我个人认为它更多反映的是学术研究上的学生培养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本校读研,或许这个会有点看头(但如果真要本专业读研,你或许可以试试排名更前的老牌石油大学呢)。
pyxuan 降转过去不一定符合自己的预想:可能学校教得不好,教的内容都过时了,也可能有着麻烦的低效作业,学一些没用的知识,让我自主学习的时间也没有多少
我从读书到工作也好多年了,一直在 CS 圈子里,听到的普遍对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的评价都是内容老旧过时、不尊重发展规律。要想学得好,更多的还是要自学,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
那这样是否意味着你在(可能相比计算机不那么感兴趣的)石油专业自学计算机是一样的?不一样。讨论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专业培养体系的设立目的上,学校不仅要教会你专业知识,也要让你建立起对这个专业体系化的认知,建立一些跟专业相关的知识素养。比如信息素养,你在石油专业的获取效率大概率是更低的。这个东西展开解释要写很长,就举个例子比如英语的“语感”,一个非英语母语者长期不听说读写英语,他对英语词汇、语法上的敏感度就会大幅退化。
那你仅仅只是自学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成功转行(指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难度其实是很大的,跟跨考没什么区别。这是因为容易走上歪路,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陷入一些非科班初学者的认知洼地,比如迷信什么微信小程序 0 基础入门、中文编程语言吊打 C++ 、数据分析轻松入门月入上万等等。
另一方面,就业上还是倾向于本专业 > 跨专业,这很好理解,现在一个团队只有 3 个招聘名额,收到了 10 份计算机专业的简历和 2 份跨专业的简历,那肯定更优先筛选计算机专业,实在招不到人才会顺位考虑其他的。这个例子可能有点粗暴,一些同学可能不服,但事实上计软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大招牌,你能毕业你的专业水平至少得到了学校的认可。跨专业你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不能学计软专业那样写一些很水的项目经历,甚至有些计软同学把课程大作业那种水平也写上简历,你一个跨专业同学写这种水平的简历来证明自己的能力,那我是不认可的。就是说要求会更严格。
pyxuan 关于给自己制定目标与计划,我可以制定一个类似的东西,毕竟有很多前人的学习路线供我参考,相当于路就指明在脚下了,可我不知道这条路去哪,我能走多远,能不能走通,毕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我把精力花在兴趣上,必然会减少学习原专业的时间,难道只能把它当成爱好吗?
落子无悔。转专业是一个提供你为自己高考选择后悔的机会。请认真想清楚你仅仅只是兴趣爱好,还是说很喜欢计算机技术相关,想要将它应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实践当中(转行的前提),甚至进一步深入研究它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跨考的前提)?对于大学生,将兴趣花在任何与本专业不相关的事情上,说狠一点吧,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兼职打工,还有刷视频、打游戏,这些玩意不管兴不兴趣,都是对专业无用的东西。那你真能完全做到只研究石油专业?就算你不自学计算机,你就不打游戏、不看小说、不看视频、不听音乐、不出去玩?别开玩笑了,你能做到,怎么不上清华。
趁年轻,还有梦,降级转到感兴趣的专业,不丢人。别管路能走多远,长期的目标别去想,你就想清楚你要不要考研,本科读完或者研究生读完,要干什么工作,去哪里搬砖。就想到进入社会工作这一步就够,往后余生的事情,甚至什么 35 岁壮年退休乱七八糟的,到了那个阶段之后再去想,对现在的你来说不重要。想清楚了就下决定,切忌犹豫反复。
就楼上 stimw 和 Lancelot 提到的 “科班” 问题我补充一下我目前观察到的情况(大家都就自己的视角讨论哈,愿意暴露自己的观点,能在讨论中互相带来信息量是好事,已经很难得了。但还是希望保持友善交流和倾听,切忌“理所应当”的预设):
“上车”不代表稳定,现在即使应届生也有裁员情况,当下未被裁的核心在于因为国家要保住一部分的就业率。应届生招聘的动力在于 “赔钱买未来”,当核心业务都保不住情况下,很难有动力去“赔钱买未来”,除非确实出类拔萃,能给到非常强的回报预期。
而且工作以后真的能静下心学习的时间已经很少很少了,目前趋势下互联网的工作岗位会更强调价值变现,个人的技术成长的机会自然也会更少。拿我来说,当下坚持运营本网站的一大原因,也是我自己希望有个氛围能支撑自己,有个持续专注学习技术而非急于变现的动力与之对抗,这其中已经经历过无数的挣扎,直到在深圳遇到了 @Miigon 和 @dazhanzheng 还有后来的朋友们,才让我更加下定决心(这也已经属于人群中的少数了)。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更重视 静心学习的时间 0x0001 。
在求职选择上,能感觉到强烈的趋势,僧多粥少的下行年代,“科班身份” 确实是一个一下过滤掉大部分候选人的方式。目前看,若要在 “非科班” 状态保持优势,最好能有一些有 深度 + 影响力的项目 给自己背书,对冲掉出身这一层的劣势。但要做到这样的项目背书,难度相较于学校背书是会更高的,如果不是从一开始就有多年积累会更加地艰难。
© 2018-2025 0xFFFF